10 月下旬,日本情报机关已侦知盟军将放弃蒙巴顿的“德拉卡拉”计 划,基本上确立了由陆路进攻缅甸的战略,于是,木村中将立即召集第 15
军、第 28 军、第 33 军各参谋长及作战主任到仰光,就方面军今后作战构想, 特别是“盘作战”指导要领,进行了研究。\天+禧′晓`税_网` +哽*欣!嶵?全/研究的课题是:
1.面对将要全面转入旱季攻势的优势的英印军,第 15 军能否保持住目前从英多附近经明京山脉至加里瓦的战线?
2.因丧失大半机动能力而战力下降的第 15 军主力,能 面对航空优势及机动能力夸称卓越的英印军的追击,实行
500 公里以上的转进,在伊洛瓦底江岸确立反击态势吗?
3.在伊洛瓦底江畔的防御,是以前岸配备,还是江岸直 接配备,或是后退配备,怎样较为妥当?
4.对来自伊洛瓦底江东岸、瑞丽江畔方面的一部盟军之 侵入,如何处理第 15 军与第 33 军的衔接部位蒙米特的防卫?
这些法西斯职业军官们确实是战争的行家,提出的课题颇有预见性和
针对性。-d~i?n\g~x¨s,w?.·c_o′m` 在仰光海边一幢警卫森严的楼房内,他们经过几昼夜的研究和争论,
得出了如下的结果:
针对第 1 项课题,根据第 15 军的现状来判断,“与其说在目前战线上 坚守两个月,将忍受敌人攻击的损失,莫如说过急的退却,使军内部崩溃的
危险更大;解决第 2 项难题的办法是,先使第 31 师团占据瑞波平原,然后 让在英多方面战斗的第 15 师团及第 53
师团,沿着英军机动部队追击困难的 伊洛瓦底江两岸地区后退;对第 3 项课题的争论结果是,实施伊洛瓦底江岸 的直接配备;最后一项的研究结论是,“第 15
军与第 33 军衔接部位的汤彭 山脉,是第 15 军的右翼屏障,必须确保。”
从木村兵太郎发扬“军事民主”,搞的这次集体讨论和研究的结果来看, 日军防守缅甸的基本战略是坚守防御与机动防御相结合,并未强调反击作
战。.微¨趣-暁·税, ¨嶵¢辛.漳,劫.更_鑫·快+然而这个战略没过几天,就被方面军参谋长田中新一中将改变了。他提 出的作战指导纲要是,“方面军虽采取战略持久,但在战术方面则采取积极
地反复地反击”,并且规定,适时与英印军在伊洛瓦底江进行决战,“决战正 面预定为曼德勒之伊洛瓦底江下游江畔或伊洛瓦底江口之三角地带”。他在
请求木材方面军司令官批准自己的方案时虽承认:“本作战指导,万一失败, 可能遭到全军覆灭的恶运,但除此之外别无良策”,强烈要求批准。
木村内心主张“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方面军必须避免陷入决战,因为 动辄陷于决战,结果有耗尽战力,难达战略持久之虞”。可是,田中新一虽
是他的参谋长,但资历不浅,与他的军衔同样是陆军中将,所以当田中强烈 请求批准自己的方案时,木村经过一番沉思权衡,还是违心批准了。那次所
谓“军事民主”集体研究出的结论,就这样被轻易地置于不顾。战后,日本 防卫厅战史研究室编纂的《缅甸作战》一书评论道:
田中参谋长考虑的作战指导思想,明显与木村方面军司 令官的想法相背谬。与琐事不同,在作战指导的根本观念方
面只要被认为有重大相背之处,方面军司令官必然要求修正。 但木村中将没有这样做,大有被参谋长的硬性请求所屈服 之势。
言外之意,木村患得患失,没有起到主帅总揽全局大政方针的作用, 也应对日军后来在缅甸防御作战的全面失败负有责任。
这时整个缅甸的日本部队尚有 10 个师团、两个独立旅、l 个坦克联队
和 10 万人的后勤部队,另有 1 个飞行师,但能作战的飞机仅约 50 架。日军 的这些师团团在缅北、若开和英帕尔战役中屡受重创,兵员和战斗力都远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