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宗以进化论的观点看待历史,看待明朝。¢看?书¨屋* ^最!辛,璋′结¨庚/鑫,快,同样,他也以此观点看待自己和他所统治的政权。松、锦战役后,众贝勒汉官一致要求进取北京,太宗尚在慎重思考中。他说:即使得到“天眷”,一统天下,他本人不可能长生不老,他的子孙也不可能世世守住祖先创下的基业而不断绝。当年大金也是一统天下,很强大,看看现在,它还在吗?早就不复存在了《东华录》,崇德七年六月。。这说明太宗深深懂得,他和他父亲创立的国家也将像历史上的各代王朝一样,不可能永远存在下去。但他还是奋发有为,不急于进京,为的是打下强固的基础,力图使其政权延长存在的时间。
进化论观点是太宗思想中的积极因素。他提出的以上观点,反映了他的思想不保守、不僵化、不后退,而是顺应了历史潮流,与时推移,表现了蓬勃向前的气概。毫无疑问,太宗的论点都是针对明朝而发的。按正统观念,一个原属于被统治的民族,起兵向统治者进行挑战,这在当时,一概斥为“犯上作乱”,名不正,言不顺。太宗勇敢地冲破这一传统的观念,以进化论的观点,反复阐明历史发展变化和各朝代更迭不可避免的道理,论证“有德”当立为皇帝,“无德”应废为“匹夫”。这一思想,有助于打破对明朝的迷信,更为重要的是,为太宗取明朝而代之提供了理论依据。太祖崛起之时,并无成帝业之心,他是作为反抗明朝的民族压迫的英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的,他的理论就是“七大恨”,阐述他的斗争是迫不得已的。!看_书^屋~ \已¢发/布+醉_新?章-結.他的目标是夺取辽东及山海关以西的土地,与明朝划界而守。太宗则大大前进了一步,他是以创立一个新王朝为其奋斗目标,表现了一个小国欲成帝业,“匹夫”可“君临天下”的雄心。因此,他父亲的“七大恨”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他的斗争需要,而是从古今的变化来论证明必亡、清当兴。这就是太宗的进化论之所以形成及其实际的政治意义之所在。
当然,他所阐述的进化论,不过是“天运循环,无往不复”的历史循环论。按照这种理论,历史不是螺旋式的曲线向前发展,而是按一个固定的圆圈旋转,历史总是重复出现。显然,这是错误的。其次,他所看到的变化,仅仅偏重于帝王及其王朝的更迭,他们的升降荣辱;却很少看到人民的变化,整个社会的变化。所以他说:“天运循环,但易其君,不易其民,若天意所与者,即其民也。”《东华录》,天聪五年七月。君主是可以替换的,而百姓是不能替换的。一旦某姓登上皇帝宝座,“天”也就把老百姓交给了他,接受他的统治。说到底,这还是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一句话,在太宗看来,历史的演变,不过是王朝更替、君主位置的转换而已。
---------------
第二节贵在得人才(1)
---------------
一、“以人才为本”
大凡一个有作为的人物,都十分重视人才。¨三*8·墈?书_枉~ +埂+辛·嶵!哙?历代开国帝王在其艰难创业过程中,往往把发现和重用人才当作一件大事,因而常常造成人才济济的盛况。这是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这方面,清太宗不仅继承了以往的历史经验,而且把人才的问题提高到关系国家前途的原则高度,求才如渴,爱才如宝。他说:“朕惟图治,以人才为本;人臣以进贤为要”《东华录》,天聪九年二月。。太宗宣布以人才作为他治国的根本,群臣以荐贤举能当作自己的重要职责。他的这一思想,比他的父亲太祖显得高明。太祖也是惜才如命的人,历史上流传不少有关他爱才的佳话。但狭隘的民族观念限制了他的胸怀,不能正确对待除满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是汉族的知识分子。进入辽东后,于天命十年(1625年)十月,他下令搜查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尽行处死”,说“种种可恶”都是他们干的《东华录》,天聪三年九月。,完全抹杀了他们的作用。太宗与此相反。他求人才的心情远比太祖迫切,在具体对待上,也打破了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