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内的谈论十分热烈,高颎一言不发静静地听着每个人的发言,他要凭记忆把这次谈话的内容全部整理出来。_秒!章-踕*暁′说?徃? /勉_沸.岳*黩,这是杨坚交给他的任务。
至晚,李成爷俩用当地最丰盛的饭菜,酬谢了邀请来的众乡亲。
杨坚一行滞留的时间只有一天,李圆通还有一件重要的工作等着去做——把表妹接出带走到京城成亲。
就在李圆通准备启程时,一名驿卒飞马赶来,送上了一封八百里加急信函。这是杨坚京城临行前约定的,一旦京城有重大事件,可按李圆通画好的地图,来李家堡找他们。表妹是接不成了,杨坚看出了李圆通的心思,安慰着他:
“让高大人给本地县衙写封信,由他们接出护送到京,你父亲年事已高,也一同前去吧,早晚也便于照顾。”
“还是陛下为臣想得周到。这点小事还劳圣心记挂,臣真是诚惶诚恐!”
后来当地县衙果然按照高颎的安排把圆通的父亲表妹安全送到京城,这是后话。杨坚一行人简单地准备一下,又匆匆上路了。
望着渐渐远去的马车,李家堡的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这位神采奕奕的富商竟是当今圣上。/k?a*n^s`h-u_y.e~.¢c*o?m_“这就是效法古人微服私访的作风。”
但也许他们不会想到,正是因为他们的闲话推动了杨坚的“科举制度”的形成,中国历史上的用人选拔制度从此翻开了新的一页。
回京后,杨坚召见了几位肱股之臣。李德林对古今用人选拔制度涉猎较多,思考也自然多一些:“汉代采用的是以科目选拔官吏的制度。它始于文帝,至武帝成为定制。每年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荐,经过考核,任以官职。其主要科目为孝廉、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贤良、茂才等。这是汉代士人重要的做官途径之一。所谓贤良方正,就是指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便皇上询访政治上的得失。
“孝廉科,是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建议,以儒家的伦理道德,特别是‘孝’为标准,由郡国守相在所属吏民中选荐。到东汉,举孝廉者,往往被任为郎,更成为求仕进者的必由之路。
“魏晋南北朝选拔官吏的制度是大家熟知的‘九品中正’又称‘九品官人法’,它一直延续到现在。-精′武?暁′税?枉? -醉,欣¨漳¨結+更\薪/快`“魏延康元年,曹丕采用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每郡设中正,后来司马懿当政,又于各州设大中正,负责将本地士人按‘才能’,实际上是以家世名望为原则,分别评定为九等,也就是九品,政府按等选用,所以称‘九品官人法’。
“这两种制度在执行中都存在着很大的弊端。汉代的察举名义上以德才为标准,但实际上多由世家大族互相吹捧,弄虚作假,中选者多是大地主、大官僚和富商大贾子弟。以致当时有‘孝廉不廉’,‘富贵者贤’和‘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童谣。
“‘九品中正’制体为了不让地方大族侵犯干扰中央用人权,选出了一些较适用的人才。可是中正本人往往就是地方大族或与本州郡大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此制很快就成了完全为世家服务的工具,高品和被选任要职、高官的全是大族出身,中央至地方大权全归大族,形成了世家大族把持政权的局面。
◎第20节 茅塞顿开
“周武帝虽然对门阀制度触动了一下,但很不彻底。所以臣以为,我大隋要建章立制,就要吸取以往的教训,从根本上改变弊端很多的用人制度。”李德林的一番宏论,使杨坚大加赞赏:
“李大人说得好!就说朕微服私访遇到的那起官害民的案子、大理寺已审结,那个州官就是靠行贿得来的乌纱帽,举荐他的人都得了他的好处。他有什么才德?除了会溜须拍马、巧取豪夺、为害百姓,哪还有半点父母官的样子?这样的贪官、赃官,其他地方肯定还会有,除了要严办以外,就是在制度上要防止类似的情况再次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