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德国人:一个民族的双重历史 > 第134章完结

第134章完结

事情发生在阿尔萨斯一个军事小哨所查贝尔,有个20岁的容克地主少尉侮辱阿尔萨斯新兵,鼓励士兵殴打不守纪律的阿尔萨斯人。~x/w+b!b′o¢o?k_..c/o`m,当这件事公之于众时,学生们开始拦住这个少尉,要和他算账,后来他不得不下令卫兵护送他进城。用武装警卫对付学生一事,使他成为嘲笑的目标。另外还有一个容克地主上校下令50名荷枪实弹的士兵在军营前设立纠察线,这一做法激怒了越来越多的镇民,他们聚集在军营前。这位上校向人群发表讲话并以流血相威胁。有两个人因大笑而被拘留,监禁在兵营的煤库内,准备次日审讯,其中一个人还是地方检察官。由于一些学生手脚敏捷,一溜了事,这个上校军人只能抓住一个跛脚的皮匠。这个皮匠竟被少尉用军刀砍头而死。

这一事件被传出后,人们心情激动。最高军事当局为了“教育人们尊重下层公众和揭露阿尔萨斯纪律松弛的民事当局”出面干预此事。这位容克上校得到训令公开嘉奖这位少尉,容克将军得到训令公开表彰这位上校,而国防部长又得到训令,公开表扬这位将军。这件事引起帝国议会群情激愤,导致历史上第一次对首相和国防部长提出不信任动议案,但是皇帝却立即表示他信任这两个军官,致使表决时未能通过。-我^得¢书\城. !醉*新`章/结^庚¨薪`筷^柏林警察局的容克地主头子在《十字架报》上认为这些军官的举止是他们的权限,是合法的,军事法庭随后宣判他们全部无罪。只有几个对少尉出钱鼓励一事评头论足的新兵受到了监禁。阿尔萨斯总督被免除公职。

这场闹剧只是前奏曲,随之而来是一场战争的悲剧。历史学家早已从中看到分裂的因素。查贝尔事件表明德国军官的精神完全脱离了时代和人民。这种精神必然使国家权力机构不能发挥作用。这种将军怎么能在战场上作战,怎么能期望怀有这种情绪的将军能在战壕中了解自己的士兵,又怎么能期待这些士兵理解他们的领导人?如果这种将军一旦掌握了政治权力,如果在战争危急时刻,整个国家受这些在查贝尔事件中宣判无罪的人领导,又会产生什么后果?而国防部长冯·法尔肯海恩正是因为在这个问题上采取毫不妥协的立场,而得到了皇帝特别的宠爱。如果没有查贝尔事件,冯·法尔肯海恩还不会在短短几个月内,就出任最高司令部的参谋总长。

但是德国的悲剧并不是由于出现了人民和领导人之间的区别而告终结。!零·点?墈¨书` -吾¢错+内¢容`这仅仅是开端,还有着更为深刻的冲突,随之而来的还有体现在皇帝身上的那种德国人的不安全感和自负。

斐迪南大公遇刺

弗朗茨·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王位继承人,他在塞尔维亚被刺害。这一发生在巴尔干半岛的孤立性事件,很快就演变成全球性的冲突。德皇以此来煽动他的盟国、他的大使及首相进行战争,来实现自己的“神圣使命”。

威廉二世像

1900年德国皇帝威廉二世,作为1888—1918年时期的德国皇帝,推行侵略扩张的对外政策,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从1914年6月28日到7月28日,有一个月之久,德皇煽动他的盟国,他的大使以及他的首相进行战争。在无数的批注中,他下达的旨意,反映了他的情绪。奥地利皇太子遇刺一事引起他勃然大怒,他内心并不喜欢这个人,不过他利用这一事件,想实现自己的神圣使命。法国总统卡尔诺遭到暗杀时,他的反应并不带有感情,而企图谋刺国王乌贝托则引起他的暴怒。现在皇太子遇刺则深深地伤害了他,他写道:“要么现在就干,要么永远也别干!我们必须除掉塞尔维亚人!”

此时,他要表现出自己是强有力的人,也就是他一生中一直企图掩饰自己生理上缺陷的那种愿望。他知道,将军们认为他胆怯,而将皇太子看做是英雄,后者也只不过在闺房中逞逞英雄而已。另一个促成这次战争的因素,是威廉只能容忍软弱和忠诚的大臣,如贝司曼霍尔维格之流。在发生1914年7月重大事件时,如果不是由谨小慎微的贝司曼霍尔维格,心怀不满的伊斯伏尔斯基和可耻的伯爵贝尔希德霍尔德来处理,而是由以前曾掌过权,也还在世的布洛夫、维特和梯斯萨处理,世界大战或许可以避免,至少不会在那个时候,那种情况下爆发。

德国最先寻求战争,进而制造战争,而后指挥战争,最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