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各邦国王也不像绘画中显出的那样高兴。_卡?卡^晓*说·罔. ~吾,错¢内~容¢巴伐利亚国王不得不根据俾斯麦来信的意见,将皇冠让给他多少有点仇恨的对手。王储们称整个过程是一场精心制造的混乱。而威廉则愤然大怒,他并不希望“用普鲁士灿烂的王冠换取一顶污秽的皇冠。”当时他已73岁,在这一非常重大事件的前夕,如新娘出嫁前那样,痛苦的大哭一场。婚礼是被迫举行的,因而新娘究竟应该穿什么衣服,就成为争论的主题。国王不想成为德国人的皇帝,而要成为德国的皇帝,俾斯麦碍于法律,不同意这样做。这一点激怒了老国王,他从皇座走下来,在众目睽睽之下,走过俾斯麦身旁,连招呼也不打,就径直和将军以及各邦国王握手。早在一千年以前,查理曼大帝也是在内争纷乱中加冕的。
和约缔结以后,国王进行了报复。这一次,他和容克地主、将军们一起,压倒俾斯麦,取得了重大胜利。俾斯麦在对奥地利战争后,成功地取得了和解,没有兼并奥地利。这次他出于同一目的,主张用同样的方式对待法国,然而他失败了。
在此以前数年内,俾斯麦对阿尔萨斯和洛林根本没有什么打算。′w·a_n\z~h?e*n.g-s¨h`u?.′n/e¨t.出自他手笔的文献和书信,从未提及过吞并阿尔萨斯和洛林之事,而且甚至令人惊讶地看到俾斯麦还揭露了某些方面的内情。比较合理的解决方法应是让这两个地方独立和中立,至少要通过公民投票。但是现在德国将军们坚持认为,如法国的防线从阿尔卑斯山一直延伸到大海,类似现在的马其诺防线,而德国又没有一支海军作为平衡的力量,这对德国来说是不可克服的困难。德皇认为,阿尔萨斯的一角邻近位于德国腹地魏森堡,可以切断南德的通道。面对德皇的异议,特别是将军们胜利后的喜气洋洋情绪以及德皇的威胁,俾斯麦让步了。可是德皇此时又感到他正受到第二次的欺骗。德皇的意图明显的带有骑士的气概,他要重新征服过去祖先仅仅得到一笔年俸而放弃给“太阳王”的土地。
针对德国当时展开的激烈辩论,俾斯麦声称,不论对他还是对别人,都不存在民族主义的幻想。他说,“将阿尔萨斯说成从前是德国的,这是教授们洋洋自得的见解。而我们需要的是防守的碉堡。……我认为拿下洛林的主张不可取,但是将军们认为,占取洛林的梅斯,可以相当于加强12万人兵力,是必不可少的”。¢e~8¢z`w?.¢n.e~t^于是这一地区的200万人民,几乎有半世纪之久沦落在普鲁士铁蹄之下。他们的下层人民讲话含糊不清,混杂着两种语言。后来从1918年到1940年,他们的日子也不好过。这两个大国竟然不能出于理智而让这一片地区独立。这一令人惭愧而难解的问题今天将再度出现。
教会反对俾斯麦——德国的富强——倍倍尔和李卜克内西的出现——俾斯麦要和平——他治理欧洲——专制独裁者
俾斯麦,这位容克地主,胜利者,反动派,转而倾向自由派。从1871年到1878年,他在自由派支持下,主宰德国国会。这个国会系旧的北德联盟议会,只不过由于增加了南部各邦而扩大了。这些自由派人士的确善于甜言蜜语。奥地利战争之后,最墨守成规的容克地主背离了俾斯麦,不久,这个阶级和家族的其他成员也起而追随容克地主。对他们而言,俾斯麦的权力太大,而且他还不是天主教徒。当时在柏林,区别一个人好坏的标志是他是否为天主教徒,一个真正的天主教徒。皇后本人最热衷于这一风尚。
建立帝国之后,俾斯麦旋即陷入与新成立的天主教党——中央党的严重冲突之中。这时,使德国中世纪充满铿锵声的亨利和格列高利的阴影在德国再度出现。但是这次却不是教皇声明教皇一贯正确。俾斯麦从不认为有人,包括他自己在内一贯正确,他对这种声明简直觉得可笑。这场冲突也不是由于耶稣教徒要发动改革而产生的。这场冲突简单地说,就是因为俾斯麦是一个独裁者,他不能容忍在国内还有另一股势力存在,更不能容忍国际势力干预德国事务。此外,还有个人之间的宿怨。
倍倍尔像
倍倍尔(Bebel,August,1840—1913)德国社会党人,德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