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麦像
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1815—1898),普鲁士政治家,于1871年建立了德意志帝国并作为第一任首相任职19年。_l!o*v!e*y!u?e¨d?u.._n!e.t¨帝国一经建立后,他即积极巧妙地在外交上推行和平政策,成功地维护了欧洲近二十年的和平。
在华沙会议上
德国皇帝威廉一世、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于1884年相聚在华沙会议上。当时任德国首相的俾斯麦亲王在会议期间作了极大的努力,力图维持与俄国的联盟,而威廉一世日后却声明放弃该联盟。
这两个人都是有勇气的,不过由于年龄相差二十多岁,使两个人之间的关系成为父子之间的关系。他们之间的区别在于步调不一。甚至在今天看来,这两位君臣之间的第一次冲突看起来像是国王与王储之间的激烈争吵。两个人的道德基础也是不同的。威廉是位虔诚的基督徒。当他的新首相暗示有必要发动一场战争征服石勒苏益格时,国王说,“我没有权利这样做”。一个世纪以前,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西亚对她儿子说的也是这句话。?墈?书¨屋` ¢耕¢薪\最¢全-不过,后来每当国王取得一次胜利,他总是感到自己只是军人,只是征服者,不得不受到首相的约束。每当双方矛盾发展到僵持不下时,国王总是按照军人传统行事,宣布退位。国王有着骑士的风度,头脑简单,而俾斯麦狡猾无情,机灵敏锐。国王一生从没有在重要问题上提出自己的意见,只有在可数的三四小时内,俾斯麦必须用诡计或佯装要辞职时才能取胜于他。俾斯麦后来说,“他是踩着我的肩膀,由我扶持他走向帝王宝座的”。
此时,民族主义思想在欧洲已是风起云涌。拿破仑的侄子发动政变,取得王位。看来,法国将再度强盛,给德国带来新的威胁。在普鲁士,俾斯麦直到1860年之后,再也没有能重振国威。容克地主在上议院再度取得势力,而下议院议员则由公民选举产生,但公民的选票数由本人财富多少而定,一位百万富翁可以包选一个议员,而其他议员往往要得到5万名工人的选票才能当选。这一做法直到1918年才予以废止。
这个警察国家到处布满特务和告密者,重新建立了腓特烈大帝时的权势。/k?a*n^s`h-u_y.e~.¢c*o?m_传教士和教授置于监视之下,有那么几个容克地主甚至公开叫嚷“科学应倒退回去”!当时的情况和今天相当类似,只不过当时还没有集中营和刽子手而已。
俾斯麦掌握政权以后,首先要控制那些日益狂妄自信,阻碍他前进的资产阶级反对派。自由派中间阶层的领导往往来自开明的哲学界的法学家和学者,或来自科学界,如维尔乔夫,他们感情真挚,勇气十足,和法兰克福议会代表一样,敢于向国王陈说真情。他们自己并不富有,但认为财产是不可侵犯的,和新的共产主义理想格格不入。
当时的德国工人,仍然什么也没有得到,只不过有些表面的受教育权和领导权,他们很难走出第一步,将自己组织起来,因此只能由一位变节的平民领导。而这个应运而生的领袖就是斐迪南·拉萨尔(1825—1864)。
三位德国犹太人——海涅、马克思、拉萨尔——犹太爱国主义者
1850年左右,除了俾斯麦和叔本华以外,最聪明的三个德国人都是犹太人——海涅、马克思和拉萨尔。他们是独具一格的灿烂明星,在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这三个人相互了解,并且有一度相互非常尊重。他们都是中产阶层出身,来自莱茵州和西里西亚,青年时代受过基督教洗礼,内心尊奉犹太的风俗习惯,对外又多多少少地掩饰自己的内心感情。这三个人开始时都是哲学家,同时又都是从事创作的作家。不过和海涅的高水平相比,拉萨尔只不过写过一部可怜的有倾向的戏剧而已,马克思则在青年时代写过成卷的诗歌。拉萨尔和马克思与之打交道的,是赫拉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等脱离人民脱离政治的希腊人,而海涅从事的是将德国哲学介绍给法国。前两者是共产党人。海涅不断预言共产主义的到来,不过他本人也许并不期望共产主义的到来。海涅的著作最富有德意志风格,而马克思的文风则是字字斟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