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是罗马一个手工匠的儿子,他的真名叫希尔德勃兰特,是日耳曼的后裔。*x·i?a,o·s+h/u,o.n_i!u\.`c~o.m\他身材瘦小,相貌丑陋,皮肤黝黑,当代人贬称他为“神圣魔鬼”。他比亨利四世大30岁,天生一个聪明过人的脑袋。他不重钱财,对女人则又当别论。他虽出身低微,却野心勃勃,能轻易对付他所看不起的人。他曾严厉指责他的顶头上司出卖圣职,道德败坏。他如果出身在王室,肯定将是一个征服者。
亨利是国王的儿子,但却不能成为一个征服者。他傲慢无能,时而专横跋扈,时而妄自菲薄;喜怒无常,而又好色,具有典型的德国人性格。这位相貌堂堂的高个儿年轻人,当他有所醒悟时,庄严的命运也随之丧失了。
新教皇认为他可以轻易地对付这样一位国王,特别是当他了解到其他的亲王越来越不服从亨利,并准废黜他时,教皇更觉得有恃无恐了。一个暴发户对王室后裔本能的仇恨使他为所欲为。亨利对此大发雷霆,让德国教会理事会免除他教皇的职位。′我~地,书\城* /追?醉^歆,漳+結¨教皇的回答是,宣布把国王革出教门。对教皇来说,国王的禁令毫无作用;可是对国王来说,开除出教会却有严重的影响。
这种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形势使年轻的亨利迅速地成熟起来。如果他向教皇忏悔赎罪,把难题推到教皇方面去,情况又会如何呢?“巴黎值得一去”,另一个叫亨利的亨利六世国王在五百年以后说。在一个严寒的冬天,亨利四世出发到意大利去,希望以忏悔的方式击败他的敌人。为安全计他带了妻子和孩子同行。格列高利此时已出发去北方,到他的朋友玛茜尔达伯爵夫人的卡诺莎城堡暂时隐居。
形势发展得近乎喜剧。两人都不知道,确切地说到底是谁在追赶谁。亨利,这位漂亮的头戴王冠26岁的德国皇帝的儿子,来到了地上满是白雪的城堡院子里,很明显,他是单独来的。一位神甫下来迎接他,亨利恳求教皇接见,并原谅一个已经认了罪的人。根据习惯,他只穿一件长绒衬衣。他一定觉得很冷。而此时在楼上,在盖有拱顶的暖阁里,坐着出身低微的手工匠的儿子,由城堡女主人,一位有权势的贵妇人陪伴着,在餐桌上谈笑风生。\第*一-看?书\惘~ ^蕞·欣\彰\劫′埂`薪+筷?他已经56岁了,丑陋,却有气派,他权欲熏心,已经当了四年教皇了。
格列高利肯定马上意识到,他必须让步。如果是一个真正高尚的人,他应该尽快地结束这一荒唐场面。但格列高利让他的敌人受尽精神上的侮辱,让亨利在室外足足等了三天。他不能原谅亨利优雅高贵的出身和年轻。第三天他来到城堡的院子,恩赐给这位忏悔者一个“犹大的吻”。
卡诺莎事件
格列高利七世在位时,认为教权高于一切,教皇不但有权任免主教,而且可以废黜君主。1075年教皇下令废除世俗授职权。107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宣布废除教皇。一个月后,教皇对皇帝亨利四世处以“绝罚”,解除臣民对皇帝的效忠誓约。1077年1月,亨利四世到教皇驻扎的卡诺莎城堡大门口忏悔罪过,这一史实,后被称为“卡诺莎事件”。
图中的亨利四世由克吕尼隐修院院长雨果陪同,正在乞请玛茜尔达伯爵夫人代他向教皇格列高利七世求情。
1077年1月的这场令人怵目的情景,反映了两个统治者之间的斗争。但是他们争的不是领土,而是人心,希望能得到世界的好感。在这场斗争中,当时的屈膝者胜利了。他的同时代人也不感到忏悔是耻辱,他们自己良心上的负担已够重的了。亨利回来后,发现对他怀有敌意的亲王正在酝酿一场新的阴谋;但是人民站在他的一边。
教皇在这场斗争中输了。“卡诺莎事件”七年以后,亨利在罗马加冕为德皇,格列高利在孤独中死去。亨利的晚年大部分消磨在与其儿子的大搏斗中。但是亨利是在格列高利死后很久,才在一种胜利者的自豪感中突然去世的。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时两个最有权势人物的这场斗争,与其说是争夺权力,不如说更多的还是为了争夺在精神上对权力至高无上的地位。他们以德国人典型的方式把统治世界的权欲与精神使命混合在一起了,精神和权力的斗争在他们两个人身上绝不是简单地以一方为代表,而是双方都含有两种因素。
几十年来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