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这里对辛亥革命错误的批评和教训的总结,虽然包括辛亥年推翻清朝统治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情况,但“专做军事行动而忽略了民众的政治宣传;专排满而放松了帝国主义侵略”,却点中了1924年与共产党合作前的同盟会、国民党领导革命活动错误的要害,同时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他在1903年拒俄运动后,不参加同盟会、国民党,不积极参加他们领导的武装起义,自己也不发动起义的主要原因。¨3*叶-屋? !埂*鑫`最?哙¨
显然,对于如何进行反清革命,陈独秀有自己的看法,认为至少要做到两点:第一,必须在发动民众的基础上进行军事行动,即民众与军事行动相结合;第二,推翻清朝统治必须与取消帝国主义在华特权同时进行,即反封建与反帝相结合。但是,这种主张太理性了,在当时同盟会的排满革命纲领得到热烈响应、广大民众和革命者的觉悟还没有提高到把反帝与反封建放在同等重要位置上进行的时候,陈独秀的这种主张只能是曲高和寡的,而陈独秀又是一个很有主见,不随俗流,不怕孤立的人。
学习、思考、彷徨的三年
从1906年下半年开始,当局开始加强对安徽公学、初级师范学堂管制,更对陈独秀与革命党人的联络机关科学图书社严密监视,革命活动的环境恶化,“奸民候补道汪云浦告密于恩铭,恩铭大怒,欲穷治之,羽书连下”。`1.5\1′x_s.w\.,c,o~m?[47]于是,芜湖侦探密布,端方还拟出了逮捕的名单。革命党人纷纷离开学校,李光炯也暂避九华山。挨到1907年春,陈独秀也不得不再度赴日。
1901~1915年,陈独秀多次赴日留学或逃亡避难。当时许多青年和革命者也都是如此。在1920年陈独秀为首的中共发起组向俄国派送留学生以前,日本是培养中国早期具有现代科学知识的知识分子和民主及社会主义思想革命者的摇篮。这些青年之所以如此轻易来往于中日之间,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没有像现在这样的严格审查与烦琐的手续。一位当时的留学生后来回忆说:“日本是外国,自不必说。拿现在的标准来说,赴外国留学,不知在国内先要费多少时间,办理出国手续;并须请驻在中国的日本领事官,为我们签证护照,方能起程。/微·趣^暁\说.王. .勉\费~悦~黩.但那时候一切手续都不要。中国政府对于出国的人民,都绝对不管。只要你有钱,什么时候愿意去日本,你就去;什么时候愿意回国,你就回。绝对不受留难。而日本方面,对于中国人,也绝对许其自由出入,不要护照。”[48]这位回忆者还说,当时去日本的旅费也不贵,以1915年他去日本的旅费为例:由上海乘日轮到日本横滨船票,统舱,只需15元国币;而坐船由上海到长崎,再乘火车到东京更便宜,船票7.5元国币,火车7.5日元。当时国币与日元币值几乎相等。
陈独秀这次赴日本,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专攻英语。2004年笔者应日本东京大学佐佐木·カ和庆应义塾大学教授长堀祐造邀请,赴日学术访问,曾参观正在移地扩建中的该校,现在它已成为日本著名的多语种的外语大学。该校提供的历史资料表明,陈独秀在校期间,用的是该校创办人自编而各个大学普遍使用的模范英文教科书,所以吸引了如陈独秀那样许多外国学生。正如后来中国著名评论家王森然所述,以陈独秀的天赋,力求创新的学习和研究方法,不论哪门学问,只要被他用心关注,必然成绩优异而且总有独到见解。三年以后,他竟然为当时著名的群益书社编辑出版了一部《模范英文教本》(四册)。当时的广告这样写道:
陈独秀著 模范英文教本
是书英名Lesson,乃揉合会话、文法、翻译而为之,且译之以国文焉。盖习外国文与本国文异趣,必于读书文法外加读是书,始易于曲喻而灼解也,其编制体裁,系由浅入深,由简之繁,别为四册。第一册释八种词之要略,第二册释各种词之不规别法,第三册释各种词之特别要点,第四册动词之各种用法(mode、infinitive之类)及各种前置词之用法,措辞严洁,引例显豁,先生得意之作也。
可见陈独秀对这次英文学习用心之深。而且此书必然借鉴日本正则学校的教科书不少。陈独秀这次留学日本时间最长,除了第二年秋天短期应邀回国参加安徽教育总会召开的教育大会、在会上发表改良教育的讲话之外,在日本约有两年。除英文外,还学习了法文,这无疑是与他独钟法兰西文明,特别是法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学说有关。后来他创办《青年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