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间,陈独秀研究也有广泛的基础和较大的影响。,天`禧-晓^说+徃~ .唔?错?内¢容-1989年3月,北京、上海、安徽等地一些学者成立了第一个陈独秀研究会,接着,安庆、合肥、上海也先后成立研究陈独秀的学术团体。他们分别于1989年(北京)、1992年(安庆)、1994年(江津)、1997年(上海)、1999年(北京)、2001年(温州)、2002年(南京)召开了7次全国性的陈独秀学术研讨会,还直接促成了日本陈独秀研究会的成立,并在东京召开了中日两国学者参加的一次陈独秀学术研讨会。陈独秀研究会在香港出版了3本反映目前陈独秀研究主要成果的《陈独秀研究文集》,还从1993年开始,在缺乏经费的困难条件下,编辑出版了会刊,不仅提供大量珍贵史料,还使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得到及时交流。所有这些,大力推动了陈独秀冤假错案辩诬工作的开展,扩大了这项工作在社会上的影响。
自然,要真正恢复陈独秀的历史本来面目和应有的历史地位,还要做许多艰苦的工作。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争论还相当激烈,有时甚至出现倒退。如有的党史论著还提出“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说法,在否定“右倾投降主义”的同时,继续保留“右倾机会主义”的帽子。`第′一_看+书¨罔~ ¢庚`薪¢最·全′这说明,陈独秀的“正名”尚未完成,同志仍需努力。
(本文原载文史研究馆、上海市文史研究馆主办《世纪》,2002年9月,收入本书时,做了一些修改)
* * *
[1] 《一份关于陈独秀的文件》,唐宝林主编《陈独秀研究动态》第1期(1993),北京陈独秀研究会,内部资料,第4~5页。
[2] 胡华:《中国革命史讲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62,第38、54页;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注4,《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1,第238页。
[3] 转引自《欧远方文选》,香港:语丝出版社,2002,第457页。
[4] 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严肃注意防止不适当地宣传陈独秀的通知》(中宣发文第13号),1984年3月19日。
[5]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9,《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4页。
[6] 中共中央统战部、中央档案馆编《中共中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文件选编》(中),档案出版社,1985,第137~139页。?晓¨税~C~M_S! ^追.最^新·璋!截¢
[7] 冰:《陈独秀先生到何处去》,《解放》第32期,1937年11月20日。
[8] 中国革命博物馆编《党史研究资料》1980年第16期。
[9] 《布尔塞维克》第2卷第1期,1928年。
[10] 贾立臣主编《中国现代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89,第87页。
[11] 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编《东方学报》第62册,1990年3月,第547页。
[12] 胡绳:《论“从五四运动到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第48页。
[13]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38页。
[14] 参见唐宝林《陈独秀传——从总书记到反对派》,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第45~53页。
[15] 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注29,《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164页。
[16]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第270页。
[17]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2,第976页。
[18] 参见《卡达尔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81,第173页。
[19] 参见《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红旗》1963年第18期。
[20] 《关于斯大林问题——二评苏共中央公开信》,《红旗》1963年第18期。
[21] 唐宝林:《把陈独秀当作正面人物来写——参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修改稿讨论会侧记》,唐宝林主编《陈独秀研究动态》第16期(1999),第20页。
[2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编著《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