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207章完结

第207章完结

对北大来说,北伐军入城之后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接收京师大学的问题。¨齐^盛^暁`税·王* _追*嶵.辛*章^踕/6月8日,九校教职员召开联席会,表示刘哲时代的被迫“隐忍服务”已告结束,各校都要求恢复京师大学成立之前的原有校名,并将会向大学院及时汇报进展情况,[145]由此拉开各校复校运动的序幕。10日,北大教务长陈大齐召集各学系、科、部、研究所主任开会,讨论北大接受事宜,议决会同学生代表接收北大各院。[146]与此同时,北大学生也早已开始积极行动起来。部分学生先是与代理京师大学校务的文科学长江瀚达成协议,取消期末考试。随后即开全体代表大会,提议组织“北大复校运动委员会”,并于7日上午即召开成立大会,着手进行复校运动。[147]9日,江瀚即向大学院提出辞职。[148]在辞呈中,他颇有预见性地指出,学生受积年压迫,“或不依于常轨”,极易酿成事端。[149]北大复校运动大幕拉开之后,事态发展不幸确如江氏所料。

北大复校运动会首次宣言称,军阀恶势力并没有摧残北大“固有精神”。“有三十年来光荣的历史”的北大,肩负着“社会指导者”的责任,“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是民众运动的领袖”。.齐,盛_小*税`旺\ ,哽~欣′罪¢筷¨所以,要继续北大光荣的历史,发扬光大北大精神。[150]改名中华大学消息传出后,设立于首都南京的北大同学会也呈请国民政府及大学院,要求保留北大旧名,并从历史传统、社会地位、现实状况、域外经验等方面详细列举了七条理由。宣言特别强调,“北京大学四字已超出北京地名关系以外,而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固有名词”,所以北大也“应随中国民族文化之发展,而万古长存”。[151]同时,上海的北大同学会也对母校的复校运动表示声援,也呈文国民政府,从学校历史地位与文化传统等方面详述北大不可更名之七项理由。[152]对历史的回顾和梳理被用来作为重新解释现实的工具,这也为后续的北大复校运动定下了基调——从北大的历史与传统出发,强调北大在近代中国的特殊地位,以保存“北京大学”校名和保持学科建制的完整。

早在6月6日大学院院务会议上就传出消息,蔡元培将会到北平办理接收北京政府下设中央教育学术机关。[153]当听说蔡元培不日将会到平后,北大教职员协进会即商议派人到天津迎接,北大毕业生则开始着手准备筹备盛大的欢迎会。\2.c¢y,x~s?w-.?n¨e-t/[154]不久大学院又改派社会教育处处长陈剑修,秘书高鲁、齐宗颐为特派员接收北平教育机关,[155]却又因中华大学改名而被叫停。之后,代理校务的陈大齐和李书华都曾致电蔡元培,请其早日北上接手校务,但由于此时已经确定李石曾将出长中华大学,蔡元培分别复电婉拒。[156]北大的复校运动,自此又加入反对改名和拒绝大学院接收的主题。6月20日,学生方面再开代表大会,议决发表保全旧校名宣言,并呈文国府陈诉理由,同时联合教职员选派代表南下请愿。[157]7月初,接收九校专员高鲁等人到平,虽有蔡元培出面请沈尹默、李书华等人协助,但大学院接收北大之事仍然遇到了很多阻力。[158]学生普遍认为,如果同意接收即是同意改名,因此一直对接收一事颇为敏感。复校运动委员会在此过程中态度逐渐强硬,表示如不恢复原有校名将拒绝接收。[159]他们仍采用致电大学院、上呈国民政府、发表宣言、派代表赴京请愿等办法,宣传复校运动,并请蔡元培从速返校主持校务。其呈文立意仍注重对北大的历史传统与价值的阐发,指出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实有其光荣之历史,与不可废灭之精神在焉”,且“北大已成为文化史之一专名,国际间之誉辞,早凌越于地域之意义以外”。[160]呈文递上后,国民政府及大学院均并未做出回应。7月11日接收当日,高鲁等人以书面声明保证接收与改组无关,且在复校运动并无妨碍之后,才得以完成清点和接收。[161]

在复校运动的第一个月,北大师生对复校一事甚为积极,定期召开会议制定相应对策,同时还充分利用各种机会扩大宣传和影响。7月9日上午在北大召开的“庆祝北伐胜利大会”便成了北大表达诉求的机会。此次大会有李宗仁、吴稚晖、阎锡山及白崇禧代表等军政各界人士共八百余人出席,场面宏大。会场布置除了常见的彩坊红灯之外,还出现了“北大复活”“反对改名华大”等标语。北大教职员代表与李宗仁、吴稚晖等军政要人均有发言。北大代理校务的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