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205章完结

第205章完结

6月15日会后,蔡元培虽经众人劝阻暂时打消辞意,但胡适却一直未能释怀,21日再次给蔡元培写信询问是否已同意自己辞去大学委员会委员之事。^咸~鱼^墈_书~罔\ _哽!歆.嶵+哙?他还在信中劝慰蔡元培在此“时势之下,一动不如一静”,既然已经打定主意要“与此复杂的社会相周旋”,就“不可不有一番通盘筹划”,并建议选择“性之所近而力之所能勉者”,“集中于几件道地的教育事业,用全力做去”,切实做法,才能不辜负“一个做事的机会”。[108]在大学委员会中,只有胡适始终站在蔡元培一边。对此,蔡元培回信说:“承规劝之言,甚佩,当铭诸座右。”他还提到“有一事可奉告者,亮畴(即王宠惠——引者注)即将回国,司法部之交还,一月后必可实现,目前无法摆脱”,[109]俨然对辞职之事已经有所计划。胡适还在21日的信末感慨道:“暑夜独坐,静念十年来朋友聚散离合之迹,悲哀之怀不能自已,想念及先生,提笔草此书,略写一时的感想,先生不见罪就够了,不敢百忙中赐答也。”[110]蔡、胡二人亦师亦友,蔡元培当然不会见怪,而胡适的感慨也颇能代表不少北大旧人失落、沮丧之心态。

从6月中开始至8月中正式提出辞职,蔡元培对北大之事多以安抚方式处理,并未做出任何切实的许诺。*x/s~h·b-o?o!k/.\c?o-m′他曾致电北大表示待大学院事告一段落后即行北上,[111]但大学院此时正处于存亡关头,恐怕很难等到“院事完毕”之时。虽曾不时传出蔡要亲自接收国立九校的消息,但最终其均未能成行。[112]此段时间蔡元培忙着出席国民政府委员会议、国民党中央常务会议,处理中央研究院院务,根本无暇顾及北大。待到国民党二届五中全会之后,大学院改教育部已成定局,大学委员会又于8月16日通过设立北平大学区决议。翌日,蔡元培便向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政治会议、国民政府提请辞职。[113]其辞呈中有“老病之身,不宜再妨贤路,且积劳之后,俾可小息”等语,引发不少两系相争的猜测。[114]另“据知其底细者”称,蔡氏辞职“实有二因:一系职务纷繁,劳苦太甚;一系趁五次会后,政府改组将有变更,可以及时引辞”,并不是因反对大学区制而辞职。[115]

蔡元培是携眷出京后才递交辞呈的,且选择了先到各地游览再回沪的路线,以避游说。[116]8月21日的国府会议发布指令慰留,还派宋子文亲往当面表示恳切挽留。.如!雯′惘` !耕!鑫-醉·全![117]但蔡元培并不为所动,在回复于右任、宋子文、李烈钧等人来函时有“自知辁材,难膺烦剧,去志早决,万无反顾”等语,辞意坚决。[118]他致函谭延闿表示,“初以北京未下,后因全会将开,突有表示,易招妄测,忍隐未发,忽又逾月。兹全会告竣,正澄清吏治,登进贤能之机会,自维溺职,不去何待”[119],也可印证前文对胡适所言静待时机之语并非虚言。此后,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还派孔祥熙亲往退还辞呈。虽然蔡元培去志甚坚,但连日劝说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他致函胡汉民、蒋介石、谭延闿,申明“监察院院长决不担任,大学院院长决不复职”,同时还表示:“此后愿以中央监察委员资格尽力于党务,以政治会议委员之资格尽力于政务……以中央研究院院长之资格尽力于教育学术。”[120]最终大学院改教育部后,由蒋梦麟代替其职位,而监察院院长推却不过,只得应允暂居名义。

蔡元培的请辞也对李石曾北上的计划产生了影响。[121]8月底,李石曾一面派李书华来平与各方接洽一切,一面却提请辞去中华大学校长。[122]蔡元培得知此事后,立即“去电阻止”,私下评论说“太滑稽了”。[123]李石曾此举颇有些以退为进之意,也可看出其为人处事之法。顾颉刚回忆说,当时李石曾是“蓄意打倒”蔡元培的,因为“五四运动以后,蔡先生声望委实太高,在全国人的心目中成了一个教主,也许李氏为了这点而吃醋”。他还提到,李氏作为法日派领袖并不直接出面,“而专是利用别人来替他干”。[124]国民政府明令慰留李石曾后不久,李书华就被任命为中华大学副校长,也印证了顾氏的观察大致不差。李石曾之侄李宗侗也是替其出头之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表示,李石曾的角色只是“从旁赞助”,“因蔡先生为北大老校长,人地最相宜”,但国府既不能任蔡他去,亦不能任李辞职,李辞校长“当然作为罢论”,意在暗示李氏执掌北大是临危授命。[125]

此外,正如前文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