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88章完结

第188章完结

蔡元培对于众人的挽留非但未有太多积极的回应,反倒是在7月12日又发一电给教长任可澄,再请辞职。/r,i?z.h?a¨o¨w+e-n?x?u.e\.¢c~o+m-函电称:“一月以来,衰病渐深,北大校长职务,实难担任,仍盼俯赐体谅,另荐贤能接替,俾免旷误。”[171]与此同时,蔡元培还将回复给曾以“私人资格”来函的北大某教授的信文,发表于当时的各大报刊,再次表示“辞意已决,无论如何,决不回校”。[172]

此后“挽蔡”运动逐渐走出北大,成为京师教育界关注的话题。15日,北大乙丑毕业同学会临时召集大会讨论挽留办法,并致电蔡元培,希望他能“体念教育前途,维持母校生命,打消辞意,速驾北来”。[173]16日,北京国立九校校务讨论会也加入“挽蔡”的行列。他们致函蔡元培,表示值此“京师教育屡频危境”之时,“补救维持非异人任”,“不独九校同人深资倚畀,即首都教育亦同庆更甦”。[174]

22日,北大全体教职员大会举出的挽留代表钟观光、谭熙鸿到达杭州,当面劝慰蔡元培。[175]两日后,蔡元培态度发生了些许改变,显然是代表们的当面劝说发生了功效。钟观光向北大教职员汇报说:“连日长谈,于学校方面之愿望,与先生所有难处,彼此谅解,言无不尽。!零·点?墈¨书` -吾¢错+内¢容`”他们判断蔡元培“对于吾校爱护之志意,仍极诚挚”,所以,把能否留任归结为教职员此后的努力程度,并提议为蔡回京筹备川资,以表诚意。[176]虽然此时蔡元培仍回复教长任可澄表示不能再任北大校长,“祈速觅替人”,但在写给北大全体教职员的信中,他也表示了可以在“替人未到以前”,“与诸先生共负责人,维持本校”。[177]但此信最初在《晨报》发表时却被删去“已又函请教育部速觅替人,以使交卸,惟替人未到以前自当与”二十五字,变成了蔡已应允回校,与原文意思大相径庭。后来《晨报》记者才了解到蔡氏本人辞意甚坚。之前京城流传的蔡已打消辞意的传闻只是“望蔡主持北大过切者故造之空气”。[178]为此,《北京大学日刊》还特意刊出《紧要启事》进行澄清。[179]8月底,北大又发函促蔡元培还校。[180]此时蔡元培则忙于苏浙皖三省自治运动,难以抽身。到了1926年底,奉系军阀接管北京,再下严令控制教育界。1927年7月底,有改组国立九校的计划,至8月初即把北大并入京师大学校。[181]后又宣布新任教育总长刘哲兼任京师大学校校长。\微~趣.晓^税, ¢已.发,布~罪*欣/璋`結~[182]

可以说,在这次风波之中,尽管也有不少人喊出“非蔡不可”的口号,而且北大也有派出代表南下当面挽留的行动,但较之于此前蔡元培1919年因五四运动辞职及1923年因“罗文干案”辞职之时掀起的全国学界的风潮,此次运动的规模以及其影响范围已不能同日而语。从1923年到1926年,即蔡元培仅在名义上担任北大校长的这段时间,北大师生亲历了政界、教育界的种种风潮,而现实政治的黑暗也无时无刻不给北大带来生存危机。不过,蔡元培当年出走的选择,使其未能在此时对北大校务有直接的介入,而客观地说,蔡元培的缺席却恰好使其在五四前后的北大革新成为无可替代的理想状态。众人对北大校长蔡元培的认识和追忆无不从蔡元培出长北大之时开始。绝大多数北大师生仍是将北大未来的希望寄托在蔡元培回校之上,希望凭借蔡元培的声名和威望重整北大。

二 “毁誉听之”:蔡元培的态度

有人曾评论说,蔡元培的“风度是柔和雍穆,与人无忤,与世无争,其最犀利的武器充其量不过是‘不合作’三字而已。他是柔性型的人,如拿一些硬性或刚性的词语来说他,好像有点不伦不类。实则,凡是亲炙过先生的人,都知道柔是他的外表和风度,至于骨子里却洋溢着刚劲不挠的气概”。[183]蔡元培自1923年辞职之后,即未曾正式踏入北大。尽管北大师生从未放弃过挽留蔡校长,但以蔡元培的性格来看,他既已抱定了“不合作主义”的决心,便能保持绝对的言行一致,贯彻始终。在向教育部提出辞职后不久,蔡元培也向胡适做了详细的解释。他说:

弟三年前出京时,本宣布过“不合作”之意见,虽不为先生所赞同,而亦以成事不说之态度对之;而在弟却不可不有前后相应之态度。今之北京状况,可以说是较彭允彝时代又降下几度,而我乃愿与合作,有是理乎?且五月二十八日之北京《国民晚报》与六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