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73章完结

第173章完结

[126] 《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北京大学日刊》第108号,1918年4月11日,第3版;《修正图书馆借书规则》(续),《北京大学日刊》第111号,1918年4月15日,第3版。~比?奇*中′蚊·徃` ¢最_薪`璋¨节-耕,欣\哙¨

[127] 陈平原:《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上),《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2年第3期,第1~31页。

[128] 《新潮发刊旨趣书》,《新潮》第1卷第1号,1919年1月1日。

[129] 黄日葵:《在中国近代思想史演进中的北大》,《国立北京大学概略》,北京大学总务处,1923;李小峰:《新潮社的始末》,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五四运动回忆录》(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201页。

[130] 罗家伦口述,马星野笔记《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蔡元培纪念集》,第236~237页。

[131] 蔡元培:《北京大学一九一八年开学式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382页。

[132]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44页。~e~z?k/s,w·.?n~e^t*

[133] 《顾颉刚自述》,高增德、丁东编《世纪学人自述》,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0,第27页。

[134] 《编辑略例:附编辑北京大学月刊缘起》,《北京大学月刊》第1卷第1期,1919年1月。

[135]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451~452页。

[136]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4页。

[137] 何思源:《五四运动回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北京市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文史资料选编》第4辑,北京出版社,1992,第66页。

[138] 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姜义华主编《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第155页。

[139] 罗志田:《林纾的认同危机与民初的新旧之争》,《历史研究》1995年第5期,第127页。

[140] 林纾在撰写《致蔡鹤卿元培太史书》时时间颇为仓促,也可能是其立论不周的原因。\小`说^宅_ !吾~错′内.容?其时,林纾已将另一篇影射小说《妖梦》寄往《新申报》,却正好收到蔡元培的来函,引介他“品题”“明遗老刘应秋先生遗著”。林纾连忙一面复函蔡元培,一面又命人去追回《妖梦》,但已是覆水难收。3月18日,《公言报》登出林纾回复蔡元培函,第二天《新申报》即开始连载《妖梦》。林纾行为更显卑劣。参见王枫《五四前后的林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0年第1期,第125~148页。

[141] 毛子水:《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 46页。

[142] 平平:《北京大学暗潮之感想》,《每周评论》第17号,1919年4月13日。

[143] 遗生:《最近之学术新潮》,《每周评论》第17号,1919年4月13日。

[144] 《本校担任新教育社经费纪》,《北京大学日刊》第269号,1918年12月11日,第3版。

[145] 《北京大学新旧思潮冲突实录》,《新教育》第1卷第3期,1919年,第336页。

[146] 《请看北京学界思潮变迁之近状》,《公言报》1919年3月18日,转引自《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582页。关于近代中国学术的地域流派变迁,可参见桑兵《近代中国学术的地缘与流派》,《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第28~64页。

[147] 《评林蝟庐最近所撰〈荆生〉短篇小说》,《每周评论》第13号,1919年3月16日。

[148] 章太炎:《与人论文书》,《章太炎全集》第4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第168页。还可参见钱基博《现代中国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第67~70页;陈平原《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第286~293页。对于林纾与桐城派的关系,尚存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