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顾孟余:《忆蔡孑民先生》,蔡建国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77页。~萝+拉?晓~说¨ !庚·芯\醉¨快′
[21] 〔日〕吉田熊次:《德国教育之精神》,华文祺、蔡文森、秦同培编译,商务印书馆,1916,第19页。
[22] 蔡元培第一次留德期间(1907~1912)只有1911年日记以及蔡元培两篇回忆录——《口述传略》(上)和《自写年谱》可资参考。但日记记录颇为简略,两篇回忆录又多是记载大学周边的所见所闻。
[23] 黄炎培:《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16页。
[24] “1900年4月17日日记”,《蔡元培全集》第15卷,第260页。
[25] 〔德〕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之特色》,蔡元培译,《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6页。
[26] 〔德〕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之特色》,蔡元培译,《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8页。
[27] 陈洪捷先生从译文上讨论了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参见陈洪捷《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第2~7页。_l!o*v!e*y!u?e¨d?u.._n!e.t¨
[28]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528页。
[29] 《致汪精卫函》(1917年3月15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95页。
[30] 蔡元培:《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 202~203页。
[31]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第37~38、106页。关于洪堡的大学理念是否真的在德国的大学中实行过,德国学术界也存在分歧,存在“洪堡神话”之说。参见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6期,第24~26页。蔡元培与洪堡似乎有着同样的境遇,蔡元培所倡导的“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不断地被人们所追述,但理念与现实的差距少有人去考察。可参见〔美〕魏定熙《蔡元培与北大——还原神话背后的历史》,《读书》1998年第8期,第84~90页。
[32]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第124~125页。/求?书*帮_ ¨追?蕞?薪*彰-劫.
[33] 关于蔡元培选择就任校长的原因,大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蔡元培出长北大是受命于孙中山,“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工作,是革命党隐伏在北方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着棋”。参见黄季陆《蔡元培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传记文学》第5卷第3期,1964年9月;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93页;另一种则认为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及北京大学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蔡本人‘教育救国’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参见杨琥《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前前后后》,《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 121~126页。也有学者认为马叙伦的叙述更接近历史真实,参见林辉锋《再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由来》,《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第134~136页。
[34]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632~633页。
[35] 《复吴稚晖函》(1917年1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第285页。
[36]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9页。关于蔡元培与儒家传统的讨论,可参看〔美〕戴维翰(William J. Duiker)《蔡元培与儒家传统》,《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第265~288页。
[37]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1页。
[38] 相关的研究,可参考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65页;桑兵《近代中国的地缘与流派》,《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33~40页;〔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第104~190页。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