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案提交教育部,经部批准照办。但是“学生反对蔡之声浪乃愈高”,且以全体名义在院部两处控诉蔡元培。段祺瑞不得不将学生呈文交予教育部处理。所以,外间才会传出蔡元培意欲辞职的谣言。[80]不过,这期间确有被裁汰之失职人员广为联络尚未定资格之职员,鼓动起反对蔡元培的风潮。若再联想到此前蔡元培曾因辞退不合格的教员,与外籍教习对簿公堂之事,[81]《晨钟报》的报道本身不妨视为“虚中有实”,即报道描述的具体事件可能存在不实之处,但是事件背后所反映出的学校内外对蔡元培用人的质疑却是一直都存在的。此段报道提供的可说是蔡元培北大改革社会语境之一面。
蔡元培后来曾不断地提及“旧教员中如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诸君,本已启革新的端绪;自陈独秀君来任学长,胡适之、刘半农、周豫才、周岂明诸君来任教员,而文学革命、思想自由的风气,遂大流行。理科自李仲揆、丁巽甫、王抚五、颜任光、李书华诸君来任教授后,内容始以渐充实”。[82]此段话一般被认为是蔡元培的自谦之词,但若与当时社会环境的种种状态相联系,不妨视作他对自己充分而深刻的体认,因为他深知北大的改革是不可能仅靠一己之力而可为的。所以,胡适认为,这正是蔡元培“做领袖的绝大本领”:“能充分信用他手下的人,每委人一事,他即付以全权,不再过问;遇有困难时,他却挺身负其全责;若有成功,他每啧啧归功于主任的人,然而外人每归功于他老人家。因此,人每乐为之用,又乐为尽力。迹近于无为,而实则尽人之才。”[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