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之由生员而举人,而进士而已。……于是学校遂为养成资格之机关”。所以,革新北大需要从根本上拔除“科举时代所遗传之虚荣心”。[17]
二 德国的经验
蔡元培在北大的改革,一般都被看作德国大学的经验作用于北大。1907年到1911年,他进入莱比锡大学,凭兴趣与爱好自由研修。蔡元培选择留学德国,是出于对学问之真精神的不懈追求,看重的是德国在世界上的学术地位。[18]在不到三年的留学时间里,他共修了40门课,平均每学期6门,“于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之讲义,凡时间不冲突者,皆听之”。[19]顾孟余评价说:“先生留学欧洲之年,适当专家学风已超过顶巅,综合观察又复抬头之时,先生所从学者,又皆宏深博大之辈,此亦为影响其治学态度之成分。”[20]蔡元培所推崇的老师冯德是“一位最博学的学者”,兼治哲学、心理学、伦理学;兰普来西则是“史学界的革新者”;而孔好古的研究亦“颇有新义”。蔡元培深受这种“宏深博大”学风的影响,一直保持着广泛的学术兴趣,也使日后北大的“兼容并包”自有一番与众不同的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