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复追忆而保有的连续性,又包括无意或刻意规避而呈现出的断裂性。哈布瓦赫曾言:“我们关于过去的概念,是受我们用来解决现在问题的心智意象影响的,因此,集体记忆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而对过去的一种重构。”[74]客观地说,作为北大校长,蔡元培并未过多直接参与北大所谓“新旧之争”,更多的是尽自己做校长的职责,从北大发展的大局着眼,营造一种风气与氛围。开风气之事并非人人皆可为之,非有大见识、大气度不可。蔡元培本人的品格与德行也有颇为人所折服之处,他能得到众人的一致赞誉并非偶然。自京师大学堂创办起,直至五四新文化运动,北京大学一直处于学界独尊的特殊地位。这其中有历史积淀的基础,也得益于蔡元培的用心营造,还要加上北大之外包括学界、政界在内不断积累起的对北大负担起国家民族命运的使命感和承担意识的认识。特别是在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民族危机加剧之后,蔡元培所营造的五四以来北大的学术繁荣也就成为近代中国大学的一种精神上的寄托与追求。可以说,蔡元培在北大的革新,并不仅仅是教育领域内的事件。它不断地被提及、被追忆、被纪念,皆是亲历者、追慕者或是当权者在各自立场与现实情境下选择的结果,包含着以个人记忆重构社会记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同时又被赋予接续北大传统、重建“北大精神”以及近代中国“大学精神”的意义。因此,要考察关于北大校长蔡元培的历史记忆,不能仅仅以蔡氏生卒年代为限,而是需要以更开阔的视野勾连历史与当下,既能借助后见之明以期更贴近历史的真实,同时也能历史地看待当下问题的形成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