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江、黄东兰、王笛等人分任主编的“新社会史”丛书已经出版了三辑。作为“新社会史的尝试”,“记忆”一直是重要的论题之一。其中,潘光哲对华盛顿神话在晚清中国的创造与传衍的分析,黄东兰对“岳飞庙”创造的公共记忆更替的考察,黄克武对史可法历史形象变迁的讨论,陈蕴茜对上海外滩公园在形成民族集体记忆之中作用的考察,孙江关于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黄帝叙述的分析,皆是在全新的问题意识引导下的尝试。他们分别选择了以往研究较少关注的层面和较少注意到的史料,可以说是一种对历史认识论层面的重新思考。[42]赵世瑜也从“历史记忆”的角度,将“传说”纳入讨论的史料范围,集中分析了太阳生日传说、山西大槐树传说等多个个案,这些可以看作其一直倡导的社会史视角的具体实践。[43]卢元伟则通过对中国近代史教科书几个版本的文本分析,考察了不同时代林则徐形象的差异及造成这些差异的文化历史因素。不过,文章整体分析略嫌简略,不免影响了其最终的解释力。[44]此外,景军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出版的专著《神堂记忆:一个中国乡村的历史、权力和道德》也选择了从“社会记忆的理论角度”切入,通过细致而深入的田野调查,重构了甘肃省大川村供奉孔子与当地祖先庙宇重建的历史进程,进而考察了与庙宇相关的仪式知识、族谱写作、民众观念中的村史等具体问题。他关注的焦点在于,记忆是如何通过以大川孔庙为中心的活动被表述和传达,以及人们是如何运用记忆重构各种社会关系的。[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