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民国人物传记 > 第106章完结

第106章完结

钱基博后来在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的“四版增订识语”中说,胡适与梁启超一样,对时代也是“惟恐落伍,兢兢焉日新又新以为追逐”。¢齐.盛+晓`税~枉_ +毋′错\内.容-前面说过,胡适的“暴得大名”,本来部分是因适应了新兴的边缘知识“少年”的需要。后来胡适也曾自觉不自觉地“跟着少年跑”,但他与梁启超一样,又不时“思调节其横流”。唯一存“调节”之意,就不仅“调节”未必能成功,自己也可能因跟不上而“落伍”。

其实胡适自己也清楚这一点。1936年周作人给胡适的信中说,“我们平常以为青年是在我们这一边”。胡适立即“抗议”说:“我从来不作此想。我在这十年中,明白承认青年人多数不站在我这一边。因为我不肯学时髦,不能说假话,又不能供给他们‘低级趣味’。当然不能抓住他们。但我始终不肯放弃他们,我仍要对他们说我的话。”[51]胡适之所以不能抓住青年,其实也就是因为他在跟着跑时总思有所调节。虽然抓不住,却不肯放弃,还是要抓,这是胡适的老实话。因为他深知五四运动后,学生已成为中国社会生活中一个“有力量有用处的新成分”,各派力量都在努力争取。胡适自己当然不能轻易放弃。

唐德刚先生曾说,“胡适思想四十年来无大的变动”。+h_t·x?s`w_.*n′e′t~因为他“享有盛名”,要他“不知老之将至,而向后辈不断跟进,是做不到的”。这个说法恐怕只看到钱币的一面。晚年的胡适有时确有“返老还童”之状,如民族主义情绪较强,略近于他留学之前的心态。这或者给人以长期不变的印象。其实胡适的老朋友任鸿隽就认为胡适“最能意外出奇,使人惊喜”。[52]“最能”者,其转变自非一两次也。

与其同辈人一样,胡适也不断在变,以调整自己与时代思想言说的位置。同样,他也的确是一直努力向学生辈不断跟进,只是不愿挂在口头上。可以看出,在这一般认为他“落伍”的时间里,胡适对他“暴得大名”之后的去从,是有所反思,有所斟酌,也有所计划,有所调整的。我们很快就会看到胡适向学生辈跟进的调整幅度有多么大。

* * *

[1] 胡适:《这一周》(1921年11月19日),《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217页。

[2]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8、87页。

[3] 《胡适致汤尔和》(1936年1月2日),《书信选》中册,第294页。,我/地*书^城* ,已¨发?布^蕞/鑫¢彰.結^

[4] 印出的此文附在胡适日记,1923年的“山中杂记”中。

[5]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141、108—109页。

[6] 鲁迅:《忆刘半农君》,《鲁迅全集》第6卷,第72页。

[7] 《谈话录》,第48页;唐德刚:《胡适杂忆》,夏志清序,第24—25页。

[8] 胡适日记,1914年1月28日;唐德刚:《胡适杂忆》,第47页。

[9] 《谈话录》,第194页。

[10] 参见唐德刚《胡适杂忆》,第198—199、94页。

[11] 胡适日记,1922年5月24日;爱新觉罗·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华书局,1977,第116页;劳祖德整理《郑孝胥日记》第4册,中华书局,1993,第1922页。

[12]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0页。

[13] 《谈话录》,第255页。

[14] 胡适日记,1922年5月24日;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0—141页。

[15] 胡适日记,1922年5月30日。

[16]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1页;胡适的《宣统与胡适》曾刊《努力周报》第12期,胡适1922年7月23日日记中有剪报。

[17] 溥仪:《我的前半生》,第141、116页。

[18] 《我的前半生》,第179—180页;胡适与其朋友们关于此事的辩论参见《书信选》中册,第268—282页。

[19] 罗尔纲:《关于胡适的点滴》,《胡适研究丛录》,第16—17页。

[20] 胡适日记,1921年8月26日。

[21] 徐志摩日记,1923年10月11、13日,收在其《爱眉小札》,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