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1] 胡适日记,1917年3月8日
[2] 胡适日记,1921年4月30日。·x`i¨a?o*s¨h,u.o¢y+e¢.~c-o-m.
[3]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4页;《口述自传》,第137页;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8页。
[4] 本段与下段参见胡适《历史的文学观念论》(1917年5月),《胡适文存》卷一,第45—49页;胡适日记,1921年7月3日、6月3日。
[5] 《谈话录》,第66页。
[6] 参见胡适《白话文学史》上卷,新月书店,1928,“引子”。
[7] 《谈话录》,第131、242页。
[8] 《谈话录》,第23、240、66页;唐德刚:《胡适杂忆》,第70页;《四十自述》,第123页。
[9] 胡适日记,1915年7月10日、8月18日。
[10] 胡适:《逼上梁山》,收入曹伯言选编《胡适自传》,黄山书社,1986,第111页。关于胡适思想中把一切学术思想以至整个文化都化约为方法的倾向,余英时师已有详论,参见《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40—44页。
[11] 胡适日记,1914年7月7日。`比*奇~中~文/王. ~已?发′布`蕞/辛,章\結.
[12] 本段及下段参见胡适日记,1915年8月26日、6月6日,1914年9月13日;胡适《逼上梁山》,第104—105页;《口述自传》,第137—140页。
[13] 《谈话录》,第280页;胡适日记,1914年9月13日、1911年8月25日。
[14] 《口述自传》,第141—146页;胡适日记,1916年2月10日。
[15] 胡适自己的叙述则参见《逼上梁山》全文(第104—132页)和《口述自传》第七、八章。
[16] 《梅光迪致胡适》(1916年8月8日),在《年谱》第52页和胡适日记1916年8月各有所记。
[17] 胡适日记,1915年9月17、19、21日。
[18] 胡适日记,1915年2月11日、1916年2月24日;《谈话录》,第280页。
[19] 胡适日记,1917年6月所附“归国记”;周策纵:《论胡适的诗》,收在唐德刚《胡适杂忆》,第274—276页。
[20] 参见耿云志《胡适研究论稿》,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第242—243页。
[21] 胡适:《白话文学史》,第7页。`我.地*书·城+ *蕞*辛!蟑′劫+埂`辛-快~
[22] 本段及下段参见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1922年),《胡适文存》二集卷二,第192页。
[23]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6—27页。
[24]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90页。
[25] 《口述自传》,第166页。应该指出,胡适的“最重要”是数个并列,而不是通常的唯一之“最”。
[26] 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25页,陈独秀语也引在此。
[27] 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参阅李孝悌《清末的下层社会启蒙运动》,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1992。
[28] 此文收入姜义华主编的《胡适学术文集·新文学运动》,中华书局,1998,引文在第239页。
[29] 胡适:《归国杂感》(1918年1月),《胡适文存》卷四,第10页。
[30] 《口述自传》,第229、166、163页。
[31] 胡适日记,1921年6月3日;《口述自传》,第149页。
[32] 《口述自传》,第164页;余英时:《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胡适》,第13—14页。
[33] 本书所用的是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第80页。
[34] 胡适:《非留学篇》;胡适日记,1914年6月29日。
[35] 胡适日记,1917年6月所附“归国记”。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