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谈话录》,第141页。!墈`书¢屋. !首.发\
[29] 《谈话录》,第12、103、20页。
[30] 唐德刚:《胡适杂忆》,第33页;胡适日记,1921年8月30日(9月1日眉批);汪菊农:《胡适二三事》,《胡适研究丛录》,第19页。
[31] 抑陈扬胡之时代认知的另一例是胡适应聘为北大教授,本陈推荐,且以蔡元培委任的文科学长让胡,自谦说你未回来前我先代理。这本是客气话,但后来的传说真成了蔡请胡而不能即得,以陈暂代。参见[毛]以亨《初到北大的胡适》(以下径引篇名),本文于20世纪50年代分两段连载于香港《天文台》,台北中研院史语所傅斯年档案所收无日期剪报。承王汎森先生赠以复印件,特此致谢。
[32] 胡适日记,1921年8月26日。
[33] 《四十自述》,第61页;《胡适致江冬秀》(1941年4月10日),《安徽史学》1990年第1期,第80页;《谈话录》,第196、227页。
[34] 《谈话录》,第231、137页。
[35] 《谈话录》,第211页。
[36] 《四十自述》,第114页。
[37] 《四十自述》,第55页。!如^蚊,惘? !免`废/岳?独.
[38] 《四十自述》,第46—47、40—41页。
[39] 关于这一倾向,请参阅余英时《从史学看传统》,收入其《史学与传统》,台北:时报出版公司,1982,第14—16页;胡适日记,1916年3月6日。
[40] 《四十自述》,第46—53页;《口述自传》,第53页。
[41]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
[42] 《谈话录》,第252、76、148页;胡适:《十七年的回顾》(1921年10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5页。
[43] 《四十自述》,第87—88页。
[44] 《四十自述》,第88—90页。
[45] 《四十自述》,第90—92页。
[46] 李敖:《胡适评传》,第431页。
[47] 《四十自述》,第92—95页。
[48] 胡适日记,1914年6月8日;《四十自述》,第95—97、108—110页。
[49] 《四十自述》,第118页。
[50] 《四十自述》,第112—115页。
[51] 《口述自传》,第38页;《谈话录》,第41—42页。-精`武.小_税,旺¢ ?追*嶵?歆!彰_踕.
[52] 《四十自述》,第136—138页。
[53] 《四十自述》,第147—161页。
[54] Living Philosophies,p.247;《谈话录》,第280页。
[55] 参阅余英时《〈中国哲学史大纲〉与史学革命》,收在《年谱长编》第1册,第63—74页;《胡适致钱玄同》(1932年5月10日),引自《年谱》,第198页。
[56] 本段及以下关于胡适认知中梁对胡的影响,均见《四十自述》,第100—108页;Living Philosophies,p.247.
[57] 引自《年谱》,第12页。
[58] 《四十自述》,第100、167—171页。
[59] 胡适:《十七年的回顾》(1921年10月),《胡适文存》二集卷三,第1—8页;李敖:《胡适评传》,第434页。
[60] 胡适:《中国公学校友欢迎会上讲词》,《胡适言论集》乙编,台北:华国出版社,1953;杨亮工:《胡适之先生与中国公学》,《传记文学》第2卷第3期,1963,均转引自李敖《胡适评传》,第460、542页。
[61] 《本报周年之大纪念》,《竞业旬报》第37期,转引自朱文华《胡适评传》,重庆出版社,1988,第29页;《四十自述》,第118—131页。
[62] 《四十自述》,第125—135页;胡适日记,1915年2月11日、8月18日。
[63] 胡适日记,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