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平稳飞行两小时后,顾清欢翻开了随身携带的设计本。¢x¢n*s-p¢7^4¢8,.~c¢o·m/
第一页写着一句话:
“设计一座城,不如守护一个人。”
她轻轻一笑,翻到下一页,开始画下一季的新系列。
阳光透过舷窗洒在纸上,照亮了她笔下的线条。
她不知道未来会怎样,但她知道,这一程,她不会再回头了。
落地巴黎已是傍晚时分,天边的云霞像一幅未干的油画,铺展在城市上空。机场里人流涌动,广播用法语和英语交替播报着航班信息,顾清欢拖着行李箱走出航站楼,冷风迎面扑来,带着异国特有的潮湿与陌生感。
她站在路边等出租车,围巾被风吹得卷起一角,像极了那年冬天他为她系上的模样。
她甩了甩头,把那个画面赶走。
手机震动了一下,是悦薇发来的消息:“到了吗?”
她回了个“嗯”,便熄了屏幕。
车子驶入市区,街道两旁的建筑古老而精致,路灯已经亮起,像是温柔地迎接她的到来。
可这座城市再美,也终究不是她的归处。
她租住的房子位于巴黎十三区的一条安静小巷,房东是个热情的老太太,操着一口口音浓重的英文帮她搬行李,还送了一罐自制的果酱。¢微`趣^小!说? \免!费.阅-读¨
“你刚来法国?”老太太一边开门一边问。
“是。”她点头,走进屋内。
屋子不大,但布置得很温馨,窗边摆着几盆绿植,阳光从百叶窗漏进来,在地板上织出一道道金色的线。
她放下行李,坐在沙发上,环顾四周。
这一刻,她才真正意识到,自己真的离开了熟悉的土地,来到了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
第二天一早,她去了学校报到。
这是一所艺术设计类高校,教学楼坐落在塞纳河边,灰白色的外墙爬满了藤蔓,远远望去像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接待她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金发微卷,笑容温暖,“欢迎来到巴黎,请多指教。”
顾清欢点点头,努力让自己听懂她说的每一句话。
课程安排、资料领取、注册手续……一切都进行得顺利,却也让她感到一丝疲惫。
语言成了第一道坎。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快,笔记根本记不下来;同学之间交流频繁,她只能尴尬地微笑。
第一天下课后,她独自走在回公寓的路上,路过一家咖啡馆,里面飘出浓郁的咖啡香。她推门进去,点了杯热拿铁,坐下后翻开笔记本,开始逐字翻译今天课堂上的重点内容。?狐+-?恋;文?学1 ?°?更?{新,最¢全¥?×
店里的背景音乐是法国老歌,旋律悠扬,像是在安慰她此刻的孤独。
她低头写着,笔尖划过纸页的声音轻柔又坚定。
图书馆成了她最常去的地方。
清晨七点,她就背着包出发,穿过几条街,跨过一座桥,走到学校图书馆门口。那里已经有学生在排队,她默默排在队尾,等待开门。
里面的气氛安静而专注,她坐在角落的位置,面前堆满了设计理论书籍和参考资料。
有时候看累了,她会抬头望向窗外。塞纳河静静流淌,偶尔有游船缓缓驶过,河面上泛着细碎的光。
她想起傅斯年曾经带她去过一次巴黎,那时他们还在大学,两人挤在廉价旅馆里,白天逛博物馆,晚上在街头吃热狗。他说以后要带她住在埃菲尔铁塔对面的酒店,她笑他太俗气。
如今,她真的来了,可那个人却永远留在了对岸。
某天下午,她在图书馆翻阅一本关于现代服装结构设计的书,正看得入神,忽然听到旁边有人低声说话。
“你是中国人?”
她抬头,看到一个戴眼镜的男生,手里拿着同样的书。
“是的。”她点头。
“我叫马修,是这里的研究生。”他笑着递出手,“你也学服装设计?”
她愣了一下,伸手与他握了握,“顾清欢。”
“你的名字真美。”他说,“听起来像一首诗。”
她微微一笑,“谢谢。”
那天之后,他们成了朋友。
马修来自加拿大,在巴黎读了三年,对这里的一切都很熟悉。他经常陪她去上课,帮她翻译老师的讲解,也会在周末带她去逛市集、看展览。
“你知道吗?”有一次他们走在蒙马特高地的小路上,马修突然说,“你在课堂上的作品,老师说很有潜力。”
“真的?”她有些惊讶。
“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