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华夏揽胜:走遍神州总攻略 > 第5章 晋城市《高平市》

第5章 晋城市《高平市》

工业以制作传统手工艺品为主,如竹编、草编、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具有很高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同时,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举办文化节、民俗展览等活动,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十二)北诗镇

北诗镇地处丘陵地带,农业以种植粮食、水果、蔬菜等为主,水果种植是特色产业,主要种植苹果、梨、桃等水果,果实饱满,口感鲜美,远销各地。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拥有多个文化社团和文艺队伍,如戏曲队、舞蹈队、合唱队等,经常组织各类文艺演出和比赛,丰富居民文化生活。此外,注重教育事业发展,拥有多所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当地培养大量人才。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高平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旧石器晚期,那时已有人类聚居。

夏商时代,高平为冀州之域 。春秋时属晋,晋烈公元年,赵献子浣城泫氏,高平始称泫氏 。战国时期,初期称泫氏,后期称长平,周威烈王二十三年,魏、赵、韩三家分晋,此地初属韩,后属赵,长平之战之后属秦 。秦赵长平之战后,此地为秦所据,秦以其地置高都县,属上党郡。西汉、东汉、三国、魏、两晋俱为泫氏县,属上党郡 。

晋永康元年冬十月,风雹折木,雹大如鸡卵,自昼至夜,平地几三尺,树木尽折 。永安元年,汉建武将军曜陷泫氏 。永嘉三年,晋、汉战于长平,晋军大败,汉刘聪乘势攻占屯留、长子、斩杀虏获晋军人 。晋太元十一年九月,西燕慕容永称帝于长子,分上党为建兴郡,泫氏属建兴郡 。北魏统一北方后,于太武帝太平真君九年,废建兴郡 。北魏和平五年改泫氏县为元氏县 。至魏永安二年,改置建州,设长平郡,领泫氏、高平2县,高平县名始于此 。齐天保七年改高平县为平高县,北齐末又改平高县为高平县,同时,将泫氏县并入高平,移治高平城,改隶高都郡,此后只称高平不再称泫氏。北周并长平、高都郡为高平郡,高平县属高平郡 。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隋开皇三年,改高平郡为泽州,设长平郡 。隋开皇十六年析高平置陵川 。大业三年,复改泽州为长平郡 。大业十年十一月,司马长安破长平郡,王君廓聚众千人,攻占长平,投于李密 。唐武德元年,于长平置盖州,领高平等4县 。唐贞观元年,废盖州,高平归泽州管辖 。天宝元年,又改泽州为高平郡,领高平等6县 。乾元元年,复改高平郡为泽州,属河阳节度使管辖,领高平等6县 。开宝元年,高平县城移至今址 。宋至道三年,全国并为15路,高平隶属河东路泽州高平郡 。金初,高平属河东南路泽州 。兴定二年,又改隶孟州 。元光二年,升阳城为劫州节镇,统高平等6县 。正大元年,改隶忠昌军 。元初,高平属中书省平阳路,成宗大德九年,因地震改平阳路为晋宁路,设司侯司,领高平等6县,后省司侯司,以泽州领高平等5县 。

明初,高平隶山西布政使司平阳府 。明洪武九年,改属山西布政司冀南道泽州管辖 。明天顺六年大饥,斗米千钱,民易子而食 。弘治元年,县令杨子器修复社学40所,在县城建正蒙学社,后改名为“晋城书院” 。弘治八年,高平有史可查的第一部县志出刊,县志由杨子器主修,李英主编,着名学者王守仁为之序 。清初沿袭明制,改冀南道为冀宁道,雍正六年,改州为府,高平属山西省泽州府所辖 。乾隆二十年五月十七日,大风发屋拔木,翠屏山二仙庙中铁香炉被吹起,与殿檐齐,盘旋数四而下,碎之 。*零^点-墈+书· !哽?歆·罪\全~光绪二年大旱,夏粮无收,秋粮减半 。光绪十六年,天主教传入高平 。光绪二十四年,荷兰神甫席开蒙在果则沟建教堂一所,进行传教活动 。光绪三十一年,基督教士司米法、司安仁在城东修建福音堂一座 。宣统二年,田谊、张富年、缑埙辰、常四喜等进步知识分子办起第一批学堂,是年,辛亥革命爆发,“放足剪辫”运动波及高平 。宣统三年,知县朱士俊用庚子赔款办起第一所县立高等学堂,校长王遁暹,学制三年 。

民国元年1月14日,数千名民众手持长矛、棍棒拥入县城,捣毁巡警局,火烧绅士郜家珍的住宅,围困县衙,迫使县令朱士俊出示免税告示。次日,造反民众分四路深入乡村,查抄焚烧各地绅士40余家,并烧毁部分学堂,因造反民众均手持干草,故称干草会运动,运动持续半月之久,逼清朝末任知县朱士俊自动离职,石宪文出任民国首任县长 。民国初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