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李希元,贺家营村的何振山等。民国时期,西河大鼓队伍不断壮大,知名艺人有刘佃庄王艺来,南大留陈凤奇,大宋村任保中等70余人。新中国成立后,新崛起一批西河大鼓艺人,有韩秋长、苏元来、王延顺、刘德欣、刘德之、李保光、王章等,他们广收弟子,多方传艺,并成立蠡县群艺联合会。到1964年,全县西河大鼓艺人有160余人,1980年,由刘德欣、刘德之等老艺人组成蠡县曲艺协会,会员130人,每逢年、节、庙会期间,协会选派人员巡回演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又涌现出一批曲艺新秀,主要有崔素霞、王小敏、王翠娟、王翠红等。王翠娟、王翠红15岁就登台演出,并多次获地级以上演出奖,他们继承了老一辈艺人的优良传统,使西河大鼓艺术发扬光大。至1995年,蠡县曲艺队伍达100多个,活动人数200多名。西河大鼓表演一般为二人,一人说唱,一人弹弦,在农闲和办丧事时应人邀请演出,演唱内容多为才子佳人、豪侠英杰、历史人物、新人新事等,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五、特色美食
1. 蠡县驴肉火烧:这是蠡县极具代表性的美食,深受当地人喜爱,也是游客到蠡县必尝的美味。刚出炉的火烧外皮酥脆,色泽金黄,咬上一口,“咔嚓”作响。再将鲜嫩多汁的驴肉切碎,夹入火烧之中,驴肉的醇厚香味瞬间弥漫开来。一口咬下去,酥脆的火烧与鲜嫩的驴肉完美结合,口感丰富,令人回味无穷。蠡县驴肉火烧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选用的驴肉肉质鲜嫩,经过独特的卤制工艺,保留了驴肉的原汁原味,再搭配上酥脆的火烧,堪称绝配。无论是作为早餐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还是作为小吃在闲暇时享用,蠡县驴肉火烧都能给人带来极大的满足感。在蠡县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售卖驴肉火烧的店铺,每家都有自己的秘制配方,味道各有千秋。
2. 蠡县小米面煎饼:以优质小米为主要原料,将小米浸泡磨成细腻的米浆,经过独特的摊制工艺制作而成。煎饼色泽金黄,口感筋道,带有淡淡的米香。食用时,可根据个人口味搭配葱花、鸡蛋、面酱等佐料。卷上油条或薄脆,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这种煎饼不仅营养丰富,易于消化,而且方便携带,是当地人喜爱的传统美食之一。无论是作为早餐还是小吃,都深受欢迎。在集市、街头小摊上,常常能看到摊主熟练地摊制煎饼的场景,成为蠡县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3. 蠡县蒸碗:是蠡县传统宴席上的经典美食,一般包含多个菜品,如小酥肉、黄焖鸡、扣肉、八宝饭等。每道蒸碗都经过精心烹制,将食材调味后放入碗中,再经过长时间的蒸制,使各种食材的味道充分融合。小酥肉外酥里嫩,肉香四溢;黄焖鸡鲜嫩多汁,香气扑鼻;扣肉肥而不腻,入口即化;八宝饭香甜软糯,口感丰富。这些蒸碗不仅味道鲜美,而且寓意吉祥,常常出现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等重要场合,承载着蠡县人民的情感和记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热气腾腾的蒸碗,氛围温馨又热闹。
4. 蠡县卤煮鸡:选用本地散养的优质柴鸡,经过多道工序精心制作。将鸡宰杀处理干净后,加入多种香料和秘制卤汁,用文火慢炖数小时。卤煮鸡色泽金黄,肉质鲜嫩,骨头酥软,连骨头都充满了浓郁的香味。吃的时候,无需过多的调料,直接手撕鸡肉,就能品尝到最纯正的美味。蠡县卤煮鸡不仅是餐桌上的佳肴,也是走亲访友时的馈赠佳品。其独特的风味,让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在周边地区也颇具名气。
5. 蠡县炸千子:是一道极具地方特色的油炸美食。以鸡蛋摊成薄饼作为外皮,包裹上由猪肉、绿豆面、葱花、姜末等调制而成的馅料,卷成长条后切成小段,放入油锅中炸至金黄酥脆。炸千子外皮酥脆可口,内馅鲜香软糯,口感层次丰富。它既可以作为餐桌上的一道菜,也可以当作解馋的小零食。在蠡县的家庭聚会或节日餐桌上,炸千子常常是必不可少的一道美食,金黄的色泽和诱人的香气,总能勾起人们的食欲。
6. 蠡县红薯淀粉焖子:以当地优质红薯淀粉为原料,加入适量的水和调料,搅拌均匀后倒入容器中蒸熟。焖子质地细腻,口感软糯有弹性。食用方法多样,可以切成薄片炒着吃,搭配青椒、洋葱等蔬菜,香辣可口;也可以切片凉拌,加入蒜末、香醋、辣椒油等调料,清爽开胃;还能切块烩入大锅菜中,吸收了汤汁的焖子味道更加浓郁。红薯淀粉焖子是蠡县冬季餐桌上的常见美食,寒冷的天气里,吃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焖子菜肴,浑身都暖和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