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乱,胡亥与扶苏之间必将爆发一场大战,大秦国力必遭重创,也无暇理会散乱的贼子,却依旧只有不到三成的疆域出现动乱。
这足以说明当今大秦的民心基础比之原历史上的民心基础更好太多!
但群臣众将却是尽皆面露怒色。
九个郡!
大秦只有三十七个郡,如今却有两成半的疆域发生动乱。
这是何等恐怖的乱局!
扶苏环顾帐中群臣众将发问:“诸位爱卿可有破敌良策?”
杨端和争先恐后的拱手一礼,满眼期待的说:“今已至九月。”
“秋收在即,各地存粮也即将消耗殆尽。”
“臣谏,即刻传令各地,不准粒粟南下,扼守通往九江、闽中和岭南地的粮道。”
“而后再发偏师驰援齐、琅琊、泗水,从速平定东部乱事,而后偏师驻守会稽。”
“发主力大军南下九江,于九江、岭南一线列阵据守、与敌对峙,与偏师遥相呼应。”
“大军对峙必将消耗大量粮草,秦有存粮,而九江五郡皆无甚粮草,粮产亦不丰盈。”
“如此,最多一年,叛军必会因粮草不济而不战自溃!”
“陛下兵不血刃即可平乱!”
胡亥看似刚一起事就占据了五郡之地、声势浩大。
但这五郡之地中,有四个郡是原属百越的蛮荒之地!
虽然越人也会耕种,但越人拢共只有数十万人,所以无论是其耕作规模还是田亩熟度亦或是耕作技术都远远低于天下平均值。
九江郡南部虽然早已属楚,但楚国既无余力也无精力开垦,只有九江郡北部的粮产可堪丰盈。
平时五郡还能堪堪自给自足,但若是胡亥挥师数十万北上,沉重的粮草压力很快就会将五郡粮仓压垮!
只要粮草耗尽,秦军自然就能不战而胜。
杨端和拱手再礼道:“末将自请为主将,率三十万大军南下,以此策为陛下平乱!”
韩信毫不犹豫的驳斥道:“慢!”
“太慢!”
“诚然,公然叛乱之郡只有五郡,有大股贼匪啸聚之郡只有四郡。”
“但大江之南、泰山之东,打着勤王护驾、讨逆除贼之名而趁势作乱的贼子、盗匪却是不计其数。”
“倘若大秦不能从速平定贼首胡亥,便会让天下人以为大秦疲弱、无力除贼,趁势作乱的贼子将会每日暴涨。”
“这些贼子轻则祸乱地方,重则啸聚合兵攻城略地,甚至可能会携粮草入贼首胡亥军中。”
韩信看的清楚,大秦之所以尚未燃起天下烽火,全赖秦律之威和扶苏之仁。
但若是各地贼匪蜂拥而起,法吏便再难抓贼,秦律之威荡然无存,扶苏的仁政也无法到达地方,扶苏之仁与庶民无关。
到那时,大秦必将迎来真正的动乱!
韩信拱手一礼道:“臣以为,此战当从速,旦夕不可误!”
“臣自请为主将,率我军主力即刻南下,不给敌喘息之机,寻求决战,大破敌军。”
“至于兵力?多多益善!”
杨端和顿时双眼一瞪:“小小孺子,就是鲁莽!”
“本将率三十万大军于前线与敌军对垒,各部将领自然可以率将士于北部扫荡贼匪、镇压平乱。”
“何必着急?”
“急,则生错!”
“汝此策有几成把握?本将之策至少也有九成九的把握!”
“只要耗光敌军粮草,我军必胜!”
刘季笑呵呵的说:“本卿不才,也略懂军略。”
“天下之战在兵戈,亦在人心。”
“陛下初登基,若是难以从速平乱,则陛下威望不存!”
“有仁无威,则只能得良善簇拥,却无法镇奸恶顺从。”
“是故本卿附韩上卿之谏。”
刘季话锋一转道:“然,兵力何须多多益善?”
“予刘某三十万兵马,刘某必可从速破贼!”
还没等杨端和与韩信再言,蒙恬又出列拱手道:“启禀陛下,南方酷热、多泽多山,战车难以纵横,将士极易染病。”
“大江之南的战略战术和后勤整军之策皆与大江之北截然不同。”
“将军屠睢本是悍将,就是因为没有在南方作战的经验,方才折戟。”
“遍观当今朝中,唯臣与将军李信曾率军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