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远城,议事厅内。*s^h-a.n,s.h!a+n?y¢q¨.~c!o¨m.
火盆中炭火爆响,映得众人的脸庞忽明忽暗。
萧牧将密信缓缓摊在案几之上,纸张轻薄,却似有千钧之重。
“皇帝驾崩……吕雄拥太子登基,封锁消息,假传圣旨。”他声音不高,语气却是冰冷如铁,目光扫过在座众人,“你们怎么看?”
诸葛亮端坐于侧,羽扇轻摇,眼神却深不见底:“吕雄此举,名不正则言不顺。如今朝堂震动,各地诸侯观望,若无一人为天子主持公道,大乾江山,危矣。”
林冲握紧拳头,沉声道:“末将愿随王爷南下讨逆!”
李秀娘轻轻点头,王爷戍边数载,保境安民,早已是北疆人心中的真主。”
沈三槐也站起身来,拱手道:“王爷,粮盟上下愿为大军后援。只要您一声令下,前线所需,绝不缺一粒米、一枝箭。”
萧牧静静听着,没有立刻表态。
他心中清楚,这不仅是权力的更迭,更是一次生死抉择。
若举兵南下,便是与朝廷彻底撕破脸皮;但若按兵不动,便只能任由吕雄操控朝局,迟早会被清算。
他缓缓起身,目光坚定如炬:“我既为定北王,守土有责。如今社稷动荡,奸佞当道,岂能袖手旁观?”
此言一出,满座皆惊,随即又归于平静。-g/g~d\b?o,o?k¨.!c!o*m\
翌日清晨,靖远王府门前人山人海,黑压压一片。
数十万百姓自发聚集于此,高呼:“还我真主!”、“请定北王主持公道!”声震云霄,直透九霄。
原来,李秀娘连夜奔走商会、书院、军营,发动北疆各族民众联署《北疆十万人请愿书》,恳请定北王起兵勤王,清君侧、复正统。
人群中,有人抬着巨大的画像——那正是萧牧身披战甲、手持长枪立于城墙上的身影,栩栩如生,令人肃然起敬。
萧牧站在城楼上,望着眼前汹涌的人潮,心中百感交集。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民意表达,而是一场意志的凝聚。
民心所向,胜过百万雄师。
当晚,镇北军高层再次齐聚议事厅。
沈三槐提议:“王爷,粮盟虽已初具规模,但仍不足以支撑一场大战。末将建议将其扩充为‘镇北后勤总署’,统一调配粮草、兵器、布匹等资源,并设立三级转运体系,确保前线所需源源不断。”
萧牧微微颔首:“这个主意很好。沈掌柜经验丰富,就由你担任总管,统筹全局。”
沈三槐抱拳行礼:“属下定不负所托。`7*k′a¢n-s¨h!u*w,u+.!c¢o.m¨”
随着“镇北后勤总署”的成立,原本各自为政的粮商、布庄、铁匠铺纷纷整合,形成一个高效运转的经济体系。
不仅保证了军需供给,更带动了整个北疆的经济发展。
萧牧站在地图前,目光落在京城方向,低声道:“下一步,就是练兵备战。”
林冲上前一步:“末将愿亲自督训新军,打造一支精锐之师。”
萧牧望向他,嘴角微扬:“好。林教头,这支军队,就交给你了。”
夜风呼啸,吹动窗棂,烛火摇曳间,仿佛预示着风暴将至。
而在城外的军营深处,林冲已经开始召集工匠,着手改良战车与弩机。
他深知,真正的战场,不仅是人力之争,更是技术与谋略的较量。
一场席卷天下的风暴,正在悄然酝酿……
靖远城外,北风卷地,黄沙扑面。
镇北军大营深处,铁锤击打金属的声响不绝于耳,炉火映照着工匠们赤红的脸庞。
林冲身披轻甲,立于战车旁,手中握着一柄改造后的连弩,目光如炬。
“此弩以北宋‘神臂弓’为基,结合边疆寒地材质改良,射程可达三百步,连发五矢!”他语气中透着自信,“若配合鹰隼营高速奔袭,可使敌阵未战先乱。”
一旁的副将陈飞点头应道:“教头妙策!鹰隼营已整编三千精骑,皆是百里挑一的好手,夜行千里如履平地。”
林冲望着远处疾驰而来的骑兵队列,心中豪情顿生。
这支新锐之师,是他倾尽心血打造的锋芒。
三日后,萧牧亲临校场检阅新军。
晨曦初露,三千鹰隼营骑士整齐列阵,马蹄踏地如雷,气势冲天。
林冲上前禀报:“回王爷,鹰隼营已完成整训,战车、弩机、战术皆已就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