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沈家小院却依旧灯火通明。^1,7?n′o·v~e?l+.\c^o/m,
沈万才将那些珍藏多年的书籍一一摆在桌上,神情专注而肃穆,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神圣的仪式。
“青云,咱们读书人,讲究循序渐进,打好根基。”沈万才拿起一本崭新的《三字经》(这是沈青云之前用卖草药的钱买的),对儿子说道,“今天,爹就从这《三字经》开始,为你开蒙。”
“是,爹。”沈青云恭恭敬敬地应道,在父亲对面端正坐好。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沈万才的声音虽然有些沙哑,但吐字清晰,带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腔调。
他逐字逐句地为沈青云讲解着《三字经》的含义,引经据典,娓娓道来。虽然有些典故他自己也记得不太清楚了,需要翻看注释才能解释明白,但他那份认真和投入,却是沈青云从未见过的。
沈青云听得异常专注。这些蒙学经典,他前世早己烂熟于心。但此刻,听着父亲用这个时代的语言和理解方式进行解读,却也别有一番新的感悟。
他发现,父亲虽然科场失意,但其本身的学识功底,其实并不算太差。至少,在启蒙教育方面,还是相当合格的。只是,他可能缺乏一些应试的技巧,或者……真的是时运不济吧。
一个时辰后,沈万才讲完了《三字经》的前半部分,有些口干舌燥地停了下来。!l~a\n^l^a*n`x^s...c!o+m~
“青云,今天就先讲到这里。你回去后,好好温习,明天爹要考校你。”沈万才说道。
“是,爹。”
第二天一早,沈万才便开始考校儿子的功课。
“青云,‘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这两句是什么意思啊?”
沈青云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意思是,如果只是生养孩子而不去教育,那么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改变。而教育的方法,最可贵的就是要专心致志。”
“嗯,不错。”沈万才满意地点了点头,又问道:“那‘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典故,你可知道?”
沈青云微微一笑,朗声说道:“这个典故说的是,以前孟子的母亲,为了给孟子选择一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三次搬家。有一次,孟子逃学回家,孟母非常生气,就用剪刀剪断了织布机上的丝线,以此来告诫孟子,学习就像织布一样,如果半途而废,就会前功尽弃。”
沈万才听着儿子对答如流,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欣喜。他原本以为,儿子能记住大概意思就不错了,却没想到,他不仅记得清清楚楚,还能将典故的来龙去脉都说得如此明白!
“好!好啊!”沈万才忍不住抚掌赞叹,“青云,你这记性,可比爹当年强多了!”
接下来的几天,沈万才又陆续教了《百家姓》和《千字文》。¢优^品¨晓_说~王′ ¢毋*错^内′容?
沈青云依旧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那些在他看来有些枯燥的姓氏和韵文,他几乎是看一遍就能记住,听一遍就能理解。
沈万才布置的背诵任务,他总能超额完成。有时候,沈万才随意从书中挑出一句,问他出自何处,前后文是什么,他都能准确无误地回答上来。
这让沈万才又惊又喜,教学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他甚至开始有些后悔,自己为什么没有早点发现儿子的这份天赋,白白耽误了这么多年!
沈青云不仅自己学得快,还主动承担起了教导大哥和姐姐的责任。
他将父亲教给他的知识,用更通俗易懂的方式,转述给沈青柏和沈青莲。
比如,在教《百家姓》的时候,他会告诉大哥,哪个姓氏是村里哪户人家的姓,哪个姓氏是历史上哪个名人的姓,以此来增加学习的趣味性。
在教《千字文》的时候,他则会将那些优美的句子,与日常生活中的景象联系起来,帮助姐姐理解。
家里的学习氛围,因为沈青云的带动,变得日益浓厚。
林秀娥看着灯下苦读的父子几人,眼中常常会泛起欣慰的泪花。她知道,这个家,正在朝着一个越来越好的方向发展。
这日,沈万才教完了《千字文》,便想考考儿子的综合能力。
他从自己以前做的笔记中,找出一篇相对简单的策论题目——“论孝悌之本”。
“青云,你且看看这个题目,试着写一篇短文出来,不用讲究格律,把你的想法写清楚就行。”沈万才说道。
这还是沈青云第一次接触到这个时代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