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三国:我,汉圣祖,三兴大汉 > 第72章 兵士之重,重于泰山

第72章 兵士之重,重于泰山

思考许久,刘岱轻轻摇了摇头,一无所获。-x_i/n^r′c*y_.^c-o¨m′

他知道这种事要出现还要等数十年,自己若是严厉打击,怕是要百年之后才出现,但他就是心里不舒服。

刘岱从不相信后人的智慧。

自己这一代都无法解决的事,后人是绝对解决不了的。

刘岱道:“正南之言极是,只是孤思考许久也想不出妥善解决之法。孤不想将士们在前线浴血奋战,后方妻子被人随意淫乐,如此情况,如何是好?”

审配轻笑,说道:“主公是当局者迷了,太史公刚刚的话语醒不就给出了答案?”

司马迁刚刚的话?

凡编户之民,夫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

刘岱道:“难道正南是想说让府兵的妻子以工商为业?”

审配点头:“主公既然不立田制,田地自是可以随意流通,虽然府兵的永业田不能买卖,但出租不成问题,田亩定会最终流转到有能力耕种的人手中,使得田尽得其耕。既然如此,又何必执着于数万妇女,使其以工商为业岂不正合适?”

刘岱微微点头。

自取消田制之后,他就做好了土地兼并的准备。·x\w+b^s-z\.?c`o,m/

这其实并没什么。

他实行的是摊丁入亩之法,并不怕土地兼并,更重要的是田尽得其耕。

从华夏五千年历史来看,土地兼并也并不是没有好处。五千年间土地兼并最严重的大概就是明朝了。

朱元璋封一众朱子朱孙为藩王,至明中期,己兼并全国不知多少土地。

蜀中之田半数归蜀王府,河南近半、山东、湖广的许多良田归福王府,陕西三分之一的土地归秦王府,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再加上士大夫也是疯狂兼并土地,比如嘉靖初中期的内阁首辅严嵩名下有土地西十五万亩之多,嘉靖后期至隆庆初年任内阁首辅徐阶名下有土地二十西万亩之多。

但不得不承认,明朝的统治是所有封建王朝中最稳固的,长达两百多年的和平期,是任何一个封建王朝都无法比拟的。

若不是崇祯这个大天才又菜又爱玩,或是逼死或是坑死卢象生、杨嗣昌、孙传庭、孙承宗这些股肱之臣,朝令夕改,刻薄寡恩,明朝再乘几十年完全不是问题。

而华夏大地人口第一次突破一亿,是在土地同样兼并严重的宋朝。-精?武_晓?税¨网· ·耕¢辛^嶵+全\

其中原因,很难说清楚。

不过刘岱一首坚持一点,田亩尽得其耕,才会有足够的粮食。粮食,才是一切的基础。

刘岱道:“让府兵家眷从事工商倒也正合适,只是何种工商尚且需要仔细思量,正南可有良策?”

一时之间,他还真不知道让这些妇人干什么才好。

审配胸有成竹道:“百姓之要为衣食住行,衣为要事之手,昔日治理关中时,孙文龙曾命各个郡县修缮阡陌,又派人去每个亭教化种植桑树,桑树可养蚕,养蚕便可缫丝,主公可以司隶校尉府府的名义开设纺织署,招募府兵妻子为工,给予薪俸,妻子以纺织为业,司隶校尉府府库丰盈,一石二鸟,岂不美哉?”

“主公尽可放心,如今关中己定年余,急需恢复生产,只需稳定生产,必然可大量产出,况且布帛本身可为财货,也是司隶校尉府的收入。”

闻言,刘岱微微点头。

审配之法,深合他意。

而且这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让关中的百姓们看到从军的好处,让良家子争相从军。

现在的关西军中,真正可称精锐的只有当初出征河东的三万。其他那些,士卒来源太过斑驳复杂,有流民、有俘虏、有家奴、有潼仆......

这些人,大多数都被他打发到西部去做屯田兵了,选择关中良家子加以替代。

刘岱挑选自己麾下兵士,必然要最优秀的兵源,而他一首以为,最优秀的兵源莫过于良家子。

良家子,确切他说便是豪强地主子弟,他们不需要温饱发愁,营养充足,体型高大,还有全族子弟从小开始便习文尚武。

华夏武德巅峰的巍巍大汉、煌煌大唐,主力便是一个个的良家子。

他们一个个文韬武略、智勇双全,又无比渴望建功立业,军队的战斗力强悍至极。

与之相反,刘岱绝不允许有大量的罪犯、土匪、强盗混迹在里面。

不然的话,这会使得军士的地位大大降低,导致平民百姓不愿投军,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