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的狻猊眼中镶嵌了真正的千年寒晶,使它能够真正感知火源。
工程完工的那天,恰逢中秋佳节。永乐皇帝亲临紫禁城,检视新建成的屋顶。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琉璃瓦上,反射出五彩斑斓的光芒,美不胜收。
"周爱卿,朕听说你祖上五代皆为瓦匠,可有此事?"皇帝问道。
周勉躬身行礼:"回陛下,确有此事。先祖曾言,瓦匠虽是小技,却关乎社稷安危。一砖一瓦,皆承载着匠心与祝福。"
皇帝点头:"朕听闻你在修复屋顶时,发现了一些前朝符文,可有此事?"
周勉小心翼翼地回答:"确有此事,陛下。那些符文是建文年间工匠留下的镇国之术,用以保我大明江山永固。"
皇帝沉默片刻,忽然长叹一声:"建文旧臣,始终是朕心头之患。"
周勉心中一动,决定冒险一试:"陛下,臣有一言,不知当讲不当讲。"
"但说无妨。"
"陛下,臣以为,建文旧党未必皆有反意。当年之事,错综复杂,其中不乏忠义之士。若能招安,必能为我大明所用。"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点头:"朕会考虑你的建议。"
当晚,皇帝设宴款待周勉、宋礼和林远。席间,皇帝问道:"周爱卿,听闻你有一种特殊的琉璃瓦,能在夜晚传递信息,可有此事?"
周勉点头:"确有此物,陛下。这是臣根据祖传秘方特制的烽火琉璃瓦,已在北疆发挥了重要作用。"
皇帝来了兴趣:"可否在朕的寝宫屋顶安装一些?朕想看看这神奇的琉璃瓦是何模样。"
周勉领命而去。然而,他并不知道,这次简单的请求,将引出一个尘封多年的秘密。
当夜,周勉带着工匠在皇帝寝宫的屋顶安装特殊的琉璃瓦。工作进行到一半时,林远突然惊叫一声:"师父,您看这个!"
众人顺着林远手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屋顶的某个角落,藏着一个精致的铜盒子。盒子通体呈青铜色,上面雕刻着精美的龙纹。
"这是..."周勉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里面是一卷黄色的绢帛。
展开绢帛,上面赫然写着"建文遗诏"四个大字。周勉小心翼翼地展开遗诏,只见上面写道:
,!
"朕承祖宗基业,嗣位以来,夙夜忧勤,惟恐有负天下。奈何天不遂人愿,遭逢变故,被迫逊位。然朕心未改,志未移,誓将重振朝纲,还政于民。今留此遗诏于紫禁城屋顶,他日若有明君当道,望能重见天日,昭告天下,以正视听。"
下面是建文帝的亲笔签名和印章。
在场的人无不震惊。周勉小心翼翼地将遗诏重新包好,交给宋礼:"宋大人,此事关系重大,应立即禀报陛下。"
宋礼点头,立即前往御书房。此时皇帝已经就寝,但听闻此事,立即起身相迎。
"陛下,臣有要事禀报。"宋礼手捧遗诏,神情肃穆。
皇帝接过遗诏,看完后陷入沉思。许久,他长叹一声:"朕一直以为,建文帝早已不在人世。没想到,他竟留下了这样的遗诏。"
周勉上前一步:"陛下,建文帝虽已逊位,但对朕等工匠仍有恩情。当年修建紫禁城,他命工匠在屋顶留下符文,实是为了保护朕等子民。"
皇帝沉思良久,最终说道:"朕决定,明日早朝,将此事告知大臣,共同商议如何处置。"
次日早朝,皇帝将建文遗诏公之于众。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有人主张严惩建文旧党,有人主张为建文帝平反,也有人主张将遗诏秘而不宣,以免动摇国本。
经过激烈辩论,最终皇帝决定:追谥建文帝为"让皇帝",承认其历史地位;同时赦免建文旧党,允许其回乡养老。而对于遗诏中提到的"重振朝纲,还政于民",皇帝表示将以此自勉,励精图治,还天下百姓太平。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百姓纷纷称赞皇帝宽宏大量,而周勉、宋礼和林远也因为发现遗诏而受到嘉奖。皇帝特别恩准周勉在紫禁城内建立一座瓦匠祠堂,供奉历代瓦匠先贤,以表彰他们对国家的贡献。
瓦匠祠堂建成后,周勉在正中供奉了一尊神像——那是一位手持瓦刀的老者,据说就是传说中的建筑之神鲁班。每逢重大工程动工前,工匠们都会来此祭拜,祈求工程顺利,平安无事。
岁月流转,周勉渐渐老去。他将祖传的技艺悉心传授给林远,希望他能将周家的技艺发扬光大。林远天资聪颖,加上勤奋好学,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