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欲寻林远,杭州西湖边,寻一卖糖画老翁。"
宋礼立即派人前往杭州,终于在西湖边找到了那位卖糖画的老翁。老翁听说来意后,叹息着从糖画箱底取出一个包袱,里面是一本发黄的笔记和一块奇怪的砖头。
"林远是我徒弟,但他不愿继承家业,离家出走已有十年。"老翁说道,"这块砖头是他离开时留下的,说是'匠心所在,终有所归'。"
宋礼带着笔记和砖头回到京城,将它们交给了病榻上的周勉。周勉看到砖头,眼中闪过一丝光芒:"这是...龙泉窑的秘色砖..."
笔记中记载了周家祖传的技艺精髓,包括如何辨别各种材料,如何调制特殊的釉料,以及如何赋予琉璃瓦特殊的灵性。而那块砖头,则是一种特殊的建筑材料,据说能够吸收天地灵气,增强建筑的稳固性。¨k`e/n`k′a*n*s+h·u′.¢c¢o^m/
周勉看完笔记,精神似乎好转了许多。他告诉宋礼,要想彻底解决紫禁城屋顶的问题,必须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按照特定的方位和时间,重新安放所有的脊兽。此外,还需要用到龙泉窑的秘色砖作为地基。
,!
宋礼立即命人寻找龙泉窑的秘色砖。然而,龙泉窑早已废弃多年,要找到这种特殊的砖块谈何容易。就在此时,一位来自浙江的商人带来了消息,说是在龙泉山中发现了一处古窑遗址,可能有秘色砖的遗存。
宋礼立即派周勉的徒弟林远前往寻找。林远虽然只有二十出头,但已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他带着父亲的笔记和那块秘色砖的样本,踏上了寻访古窑的旅程。
林远到达龙泉山后,按照样本的材质和颜色,在山中四处寻找。经过半个多月的搜寻,他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山谷里发现了古窑的遗址。窑洞已经坍塌,但地下埋藏着大量未被发掘的秘色砖。
林远欣喜若狂,立即将这一发现报告给宋礼。宋礼奏请皇帝,派遣工匠前往龙泉山挖掘秘色砖。与此同时,他亲自前往杭州看望仍在养伤的周勉。
当宋礼到达杭州时,周勉已经能够下床活动。看到宋礼带来的好消息,周勉激动得老泪纵横:"太好了!有了秘色砖,我们就能彻底解决屋顶的问题了!"
然而,就在此时,一队官兵闯入周勉住处,声称奉旨查抄"谋逆之物"。周勉大惊,不明白自己忠心耿耿,为何会遭此怀疑。
宋礼连忙解释,但官兵不由分说,将周勉和宋礼一起带走。原来,王忠的余党并未全部落网,他们在朝中仍有支持者。这些人诬告周勉和李老先生图谋不轨,意图用秘色砖建造"龙椅",图谋不轨。
皇帝听信谗言,下令将周勉和宋礼关入大牢,等待审判。而林远此时还在龙泉山,对此毫不知情。
在狱中,周勉告诉宋礼一个惊人的秘密:其实他早就知道有人会来抓他,因为他在修复屋顶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紫禁城中的一些琉璃瓦上刻有前朝的符文,而这些符文与建文帝有关!
建文帝是朱棣的侄子,也是明朝的上一任皇帝。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后,建文帝下落不明。有人说他逃亡海外,有人说他隐姓埋名藏于民间。周勉在修复屋顶时发现的符文,正是建文帝的亲信留下的记号。
"大人,我在想,有人想利用我,借机制造事端,牵连皇上。"周勉低声说道,"他们想让皇上相信,有人利用建筑之术行巫蛊之术,诅咒皇上。"
宋礼恍然大悟:"难怪他们急于抓你,就是要阻断调查,让真相永远石沉大海!"
就在两人交谈之际,牢门突然打开,一名太监走了进来:"奉旨,周勉、宋礼听宣。"
两人被带到乾清宫,只见皇帝坐在龙椅上,面色阴沉。阶下站着几名文武官员,神色各异。
"陛下,臣有冤情!"周勉跪下叩首。
皇帝冷冷地看着他:"周勉,你可知罪?"
"臣不知犯了何罪。"
"有人告发你与建文旧党勾结,意图用秘色砖建造'龙椅',诅咒朕。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说?"
周勉大惊:"陛下明鉴!臣一生忠于朝廷,绝无二心!至于秘色砖,那是臣祖传技艺所需,与建文旧党毫无关系!"
"哼!"皇帝冷笑一声,"若真如此,为何那些琉璃瓦上会有建文时期的符文?"
周勉正要辩解,忽然想起了什么,脸色突变:"陛下,这些符文并非建文旧党所留,而是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