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了视野与机遇。
日后,越州人必感念他的贡献。
“收拾妥当,明日启程。”
高勇在一旁兴奋地说道:“王爷,将士们和锦衣卫早已准备妥当,只等您一声令下。”
次日清晨,沈严打算趁天未亮率军出发。
然而,当他走出行辕时,却被眼前的景象震惊——街道两旁跪满了越州百姓,从行辕到城门,人群绵延不绝。
人群中既有汉人,也有越人及其他异族,每个人手中都提着装满本地特产的篮子。
沈严诧异后,目光转向一旁的越州官员。
还未开口责备,他们已纷纷跪下。
“武王,此事并非我们授意,百姓自发前来送别。
您体恤民生,爱惜百姓,我们怎敢如此?”
“是啊,武王,这是越州几十万百姓自发为您送行。
听说您要离开,连夜赶来,整夜在此等候。”
老瘸子也附和道:“王爷,他们所言属实。
百姓们因感激您的恩德,才特来送行。
您虽仅居此一年,却为越州做了许多好事。”
沈严听罢,心中涌起无尽感慨。
华夏百姓素来纯良,即便官员做些分内之事,他们也会铭记于心。
“罢了,都起来吧。”
接着,沈严走向当地乡绅和商人:“让百姓起身吧,你们的情意我已知晓。
这一年,我为你们所做的不过是职责所在。”
“武王,这是我越州百姓敬献的万民伞,恳请您收下。”
“武王,越州百姓决定建生祠纪念您的功绩。”
“武王,三十万越州百姓永远铭记您的恩德。”
……
安抚众人后,沈严跨上战马,一路向抹泪的百姓拱手告别。
武王——”
伴随着一声呼唤,数十万百姓齐声呐喊,声音汇聚成浪,震撼天地。
苏州百姓以诚挚之心送别。
这份气势感染了所有人,即便行至数十里外,人们仍沉浸在离别的氛围中。
“王爷,您堪称我治理地方功劳最大的人了。”邬思道打破沉默,感慨道。
“哈哈,没错!就算是做一方郡守,王爷也必定流芳百世。”高勇大笑,“我头一次见到这么多百姓送行。”
沈严浅笑,未作回应。
“邬先生,若一切顺利,我们多久能到京城?”
这是众人关心的问题。
离京一年,大家归心似箭,既因对家人的思念,也期待朝廷的奖赏。
此战大捷,朝廷必有重赏,这也是他们急于返回的原因之一。
“回王爷,若无耽搁,我们有望在十二月中旬抵达京城。”邬思道笑道。
“嗯,那么回去后还能休整一个月。”沈严点头。
“哈哈,干脆休沐到过年!”高勇伸展筋骨,摆出悠闲姿态。
身为新贵,他早已迫不及待要回京炫耀。
“好,加紧赶路吧。”沈严同意。
不仅锦衣卫们和张英率领的西郊大营精锐欢欣鼓舞,数千名前来请战的武林人士同样激动不已。
他们虽未直接参战,但提供的侦察、防御、情报搜集等贡献不可或缺。
此次行动,他们也付出了近千人的代价。
沈严叮嘱武林人士首领,对牺牲者将给予丰厚抚恤。
幸存的武林人士将依据功勋获得奖励,包括珍稀物品、灵丹妙药及金钱。
若有人愿为朝廷效力,将被安排进入锦衣卫或六扇门等机构。
武王的承诺让在场的武林人士无不激动万分。
邬思道估计,他们本应在三个多月后回到京城。
然而,途中诸多事务导致他们耗费了更多时间。
每至一地,当地文武官员与百姓均倾巢而出,迎接沈严这位大明武王及军神张英。
过去一年间,二人赫赫战功广为流传,各地茶馆酒楼的说书人亦不断演绎他们的英勇事迹。
无论哪个阶层的大明子民,都会定期讨论从越州边境传来战报。
如今,沈严与张英的威名已达到巅峰。
即便京城之内,内阁首辅于璞、六扇门无情者及东厂暗探依旧担忧此非好事。
自古以来,功高盖主便令人警惕。
此时的沈严犹如大魔王,声望与实力俱至顶点。
所有人猜测他还能坚持多久,是否会颠覆政权。
连曹太后也心生顾虑,秘密询问皇宫内三宝老者的意见。
虽不知具体对话,但曹太后离开后明显放松许多,不再过度忧虑。
甚至下令沿途各郡隆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