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长,险些摔倒。苏明远伸手去扶,却只触到一片衣袂,指尖残留着淡淡的桂花香。
“卡!” 导演兴奋地站起来,“这段太棒了!婉儿的眼神里有三分醉意、两分羞怯、五分隐忍,明远的肢体语言也很到位,尤其是伸手欲扶又止的动作,绝了!”
林婉儿靠在廊柱上喘气,望着苏明远手中的玉佩,忽然想起他改剧本时,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的声音。那声音,像极了春雨落在青瓦上,轻柔却又执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明远,” 她轻声说,“你写的台词,比酒还醉人。”
苏明远抬头,看见她鬓边的桂花歪了,像一朵被风吹偏的云。他忽然想起《礼记》中的一句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此刻的林婉儿,虽未手舞足蹈,却将 “情动于中” 演绎得淋漓尽致。
这场戏播出后,“醉酒赠玉” 果然成了名场面。网友们在弹幕里刷屏:“古人的含蓄浪漫,比直白的肢体接触更让人上头!”“林婉儿的眼神杀我!苏明远的袖角都是戏!” 更有文化博主专门发文分析:“苏明远用《礼记》改剧本,改的不是情节,是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
而在剧组的庆功宴上,导演举着酒杯走到苏明远身边,感慨道:“以前总觉得传统礼仪离我们很远,直到看了你改的戏,才明白什么叫‘礼仪即人情’。”
苏明远望着杯中晃动的灯光,想起拍摄时林婉儿眼中的星子,忽然轻笑出声:“所谓礼仪,从来不是束缚人心的枷锁,而是让情感更动人的诗行。” 他转头看向正在跟小周斗嘴的林婉儿,她发间的桂花早已换成了他送的玉簪,在灯光下闪烁着温润的光,“就像这玉珏,若无真心相衬,不过是块顽石罢了。”
夜风卷着桂花香袭来,林婉儿忽然打了个喷嚏。苏明远伸手替她披上外衣,动作自然得仿佛做过千百次。两人目光交汇,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一丝惊讶,却又很快移开。
远处,不知谁放起了古筝曲《高山流水》,曲调悠扬,竟与这夜的月光、这夜的桂花香,以及这对璧人,构成了一幅浑然天成的古画。而那枚承载着心意的玉佩,正静静地躺在苏明远的袖中,像一颗跳动的、温热的心。
喜欢我来现代当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