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关胜率领梁山大军,离了水泊,一路东行。*E¨Z/晓′税¨罔′ ?已_发/布~嶵+歆_蟑¨洁¢
但见队伍绵延数十里,前军、中军、后军,旗号分明,部伍齐整。
马军铁骑,蹄声隆隆;步军士卒,甲胄鲜明。
虽是数万之众,却无喧哗嘈杂之声,唯闻将官号令与行军脚步之音。
沿途百姓,初闻梁山人马到来,尽皆闭门塞户,惊恐不安。
及至看到这般景象,又见军士目不斜视,并无丝毫扰民之举,心中稍定,皆暗暗称奇。
有胆大者探头观望,只见那为首大将,面如重枣,丹凤眼,三绺长髯,端的是威风凛凛,
正与那庙中所供关王爷一般模样。
众人无不啧啧称奇,暗道:“果然是那当代关公关胜将军!”
不一日,先锋林冲部己抵郓城县左近。郓城县令乃是个七品芝麻官,姓时名文彬。
听闻梁山大军压境,为首的又是那威名赫赫,连高太尉十数万大军都打得落花流水的关胜将军。
又闻探马飞报,说梁山军打着“清君侧,诛国贼”的旗号,
并非冲着地方州县,只为进京讨伐蔡京、童贯等奸臣。
时县令在县衙中坐立不安,与县丞、主簿等僚属商议。
县丞道:“明府,梁山贼寇势大,又有那'当代关公'关胜领兵,我小小郓城,如何抵挡得住?
况且他们声称是'清君侧',并非造反,矛头首指京师权奸。
我等若闭城死守,万一城破,只恐玉石俱焚。不若……”
主簿接口道:“县丞所言极是。
那蔡京、童贯之流,在朝中倒行逆施,天下谁人不知?
我等亦深受其害。
梁山军若真能扫除奸佞,亦不失为一件好事。
依下官之见,不如开城迎接,表明我等不与奸臣为伍,或可保全阖城性命。”
时文彬思忖半晌,觉得二人所言有理,遂打定主意,不再抵抗。
连忙命人撤去城头防备,打开城门,亲自率领县中官吏,捧着印信文书,出城十里,跪伏道旁,迎接梁山先锋大军。
林冲领军来到,见郓城县令率众官出降,倒也有些意外。′q!u.k\a`n\s~h+u¨w?u′.+c,o^m*
问明情由,见那县令言辞恳切,并非作伪,便喝令军士不得入城惊扰,只在城外扎营。
随即飞马报知中军关胜。
关胜闻报,微微颔首,对左右道:
“此乃'清君侧'大旗之效也。
民心向背,可见一斑。”
随即传令:接受郓城归顺,对其县令及官吏加以安抚,令其照旧管理地方,只需供给大军粮草。
同时命萧让将“清君侧”檄文抄录多份,在郓城内外张贴,晓谕军民。
大军在郓城稍作休整,补充给养,便继续向东挺进。
沿途经过数个州县,守官或闻风而逃,或效仿郓城县令开门迎降。
梁山大军兵不血刃,进展神速。
关胜所部,军纪严明,秋毫无犯,与百姓交易公平,遇有贫苦人家,甚至开仓放粮,赈济贫民。
如此一来,“关将军仁义之师”的名声,不胫而走,传遍山东、河北地界。
百姓皆言:“梁山军与官兵不同,真乃替天行道的好汉!”
“关将军真乃在世关公,不杀百姓,只杀贪官!”
朝廷污蔑梁山为“贼寇”之言,渐渐无人相信。
然而,并非所有地方都如此顺利。
大军行至济州府城下,却遇到了顽强抵抗。
济州知府姓张名叔夜,乃是徽宗朝中少有的刚首之臣,虽不满蔡京、童贯,但忠君思想根深蒂固,视梁山为叛逆。
他听闻梁山军打来,一面紧闭城门,加固城防,征调民壮协守;一面修书急报京师,请求援兵。
关胜在中军帐中,听闻济州知府张叔夜闭城坚守,眉头微蹙。
朱武在旁道:“哥哥,这张叔夜素有清名,并非奸党。只是愚忠可叹。
如今兵临城下,若强攻,必有伤亡,亦恐伤及城中百姓。”
关胜沉吟片刻,道:“某知此人。昔日曾闻其名,乃一忠首之士。
然'清君侧'大义所在,岂容阻挠?
传令下去,先礼后兵。
命萧让修书一封,送入城中,晓以利害,劝其归顺。·看*书¨屋+小?说,王′ \首.发-
若其执迷不悟,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