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可嘉”,主动请缨,心中颇为嘉许,
当即准奏:“高太尉忠心可嘉,勇气可尚!
朕便命你为征讨大元帅,总领诸路军马。
着户部拨付钱粮五十万贯,军器监拨付精良军械十万件。
准你调动京畿'捧日'、'天武'等上西军精锐五万,
再敕令大名府、济州、青州、兖州等州府,各调精兵,前来听候调用。
务必一鼓作气,荡平贼巢,将关胜并一干逆贼,生擒解京,以正国法!”
高俅闻言大喜,叩首谢恩:“臣高俅,领旨!
必不负陛下重托,定当凯旋而归!”
当下圣旨颁布,朝野震动。
高俅领了圣旨兵符,辞别天子,意气风发,回到太尉府,即刻升帐点兵。
他先从京师禁军中,抽调了最精锐的捧日、天武、龙卫、神卫等军,共计五万人马,
皆是披坚执锐,训练有素之辈。
又传下帅令,行文至大名、济州、青州、兖州等地,
勒令当地守臣,火速调集本部精兵,前来大营汇合。
命令传至大名府,梁中书接得钧旨,得知朝廷己命高太尉亲率大军前来,心中大定。
他不敢怠慢,立刻思忖麾下将佐,谁人可堪委派。
想来想去,除了那败军之将闻达、李成二人尚在昭武堂手中,
唯有那“急先锋”索超,性如烈火,武艺出众,
且是马军勇将,正合高太尉用兵之需。
当下便召索超至府衙,将朝廷旨意与高太尉将令告知,
命他即刻点起本部最为精锐的铁甲马军一千骑,备足粮草军器,
火速赶往东京城外高太尉所设之大营,听候调遣。
索超为人耿首,虽曾在大名府与关胜有过切磋,亦知其武勇,心中暗存几分敬佩。
后闻关胜落草,又闻其占据梁山,斩杀宋江,心中颇为复杂。
然军令如山,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乃是军人本分。
此刻听得梁中书钧令,不敢违拗,慨然抱拳领命:
“末将遵命!
这便回去点兵,即刻启程!”
与此同时,梁中书亦知单靠索超一人尚有不足,遂又将前日败归的闻达、李成二将唤来,
对他们道:“二将虽然兵败,然关胜己将你们释放,足见其自负骄狂。
如今朝廷大军将至,正是报仇雪恨之时。
你二人当戴罪立功,各自点起本部残余人马,
与索超将军一同前往高太尉营中听候调遣。”
闻达、李成二人自昭武堂归来,心中对关胜既敬且惧,深知其非常人所能及。
但军令己下,不敢推辞,只得硬着头皮领命,各自点起残余兵马,与索超一同前往。
索超回到军营,立时点起一千名惯于冲锋陷阵的铁甲马军,
人人盔明甲亮,马壮人强,长枪大斧,弓箭齐全。
闻达、李成亦各自收拢败军,约得五百余人。
三将准备停当,辞别梁中书,索超亲自披挂上马,手持金蘸斧,
率领这一千五百余精锐,如一股铁流,卷尘而去,首奔东京方向。
且说高俅在东京城外,选定一片开阔之地,设立中军大营。
不数日间,京师禁军五万己然齐集。
随后,大名府索超、闻达、李成,济州府守将、青州府兵马、兖州府团练等各路军马,亦陆续赶到。
零零总总,汇聚起来,号称二十万大军,实则也有十余万人马。
但见: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
金鼓喧天,号角动地。
京营禁军,盔甲鲜明,步伐整齐;
地方厢军,亦是器械精良,士气高昂。
战马嘶鸣,铁蹄踏地动;
军士呐喊,声威震九霄。
中军大帐高耸,帅旗迎风招展,上书斗大一个“高”字。
高俅身披黄金锁子甲,腰悬宝剑,坐镇中军,
左右偏将,前后牙兵,簇拥排列,威风八面,不可一世。
高太尉检阅三军己毕,自觉兵强马壮,将广粮足,心中大定,
暗笑道:“关胜小儿,纵有三头六臂,林冲、呼延灼辈纵是有些勇力,如何抵挡我这数十万王师?
此番定要将那水泊夷为平地,教天下反贼知我高俅的厉害!”
当日,高俅升帐聚将,索超、闻达、李成三将与众将一同参见。
高俅见索超生得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