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试只考一天,很多考生看到这题目都不约而同的愣住了。.w·o*d+e?s+c.w?..c\o\m.
这是什么路数?
这题目看似简单实则很难,这需要你有超常人的见识去解析如今朝野上下的基本情况。
然后给出一些见解和建议,对症下药。
写浅了吧,寡淡无味,写深了吧,又怕把握不住。
所以现在这群菜鸟贡士就挺纠结的,要从哪里下手呢?
反正时间有的是,马承立此时也不急着破题。
而是在脑海里分析了他师父之前跟他们议论的一些政务。
诶,这就是有个宰相师父的优势了!
要论诸子百家,其实马承立更喜欢孟子一些。
就冲他提出人之初,性本善和民贵君轻这两点。
很多人只知孟子提出了性善论,但不知其深意,因为他还强调了只有具备西端的人才能成为人。
不具备西端的人,非人也!首接把恶人开除了人籍,比作禽兽。
至于民为贵君为轻,这是民本思想,规劝君王要重视民心,你不重视民心自会有人取代你。
让朱元璋更火大的还有这句话: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这也间接的表达了:造反有理!
如今大郢还只历二帝,只要稳扎稳打的话,那还不至于二世而亡。
熊靖寰这会坐在上方扫视了一圈,看着众贡士冥思苦想的样子,他暗自欣慰。?萝?拉\小/税~ -首¨发¢
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
最后把目光定在了第一位,熊靖寰将马承立仔细的端详一番,心中甚是满意。
品貌非凡,逸群之才,果然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此子有他师父的风范,好好培养一番,日后又是大郢的国之栋梁,嗯!
而马承立此时还不知他己经被皇帝夸了好几遍了。
他思考片刻后,这才慢慢提笔就写。
“臣对:臣闻《尚书》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孟子申之曰:民贵君轻,此圣王所以垂宪万世者也...”
如今大郢打败了突厥,马承立觉得应该先着手整顿税法,让百姓的负担更加的轻松些。
天下人的盛世才是真盛世,如果只是权贵们的盛世,那还能称之为盛世吗?
大郢如今实行的是租庸调税法。
租就是成年男子每年都要向官府纳粟二石。
庸就是每丁每年服役20天,若不服役则每天纳捐三尺或者布三尺七寸五分!
调就是凡均田户,不论其家授田多少,均按每丁每年缴纳定额的绢、绫、布、麻等纺织品。
这就是租庸调税法,而马承立现在提议的是两税法。
这两税法是正史唐朝中期杨炎提出来的,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
也就是不再以人丁为主,而是以资产和土地为主要征税依据。?嗖¨艘?小/税\旺¨ ¨已~发`布/醉!歆`蟑\洁\
纳税对象扩大到了所有有资产的人,其中就有贵族官僚、商人等。
不再像租庸调一样只针对普通农户。
分夏秋两季征收,夏税不过六月,秋税不过十一月。
明确纳税时间,使百姓们能提前有所预备。
两税法对普通百姓影响最大的还是,使无地和少地的百姓肩上的负担有所减轻,相对公平。
总之,租庸调是不管你家里田地有多少,均按人丁缴纳。
而两税法是取消租庸调的杂役杂税,简化了征税名目。
不论什么人,只要在当地有资产有土地,那就得上籍纳税。
按资产定户等征收户税,按田亩数量征收地税!
改变了战国以来按丁征税的不合理状况,顺带扩大了税源,充盈国库!
当然了,这是两税法的积极影响,肯定有消极影响。
两税法是定额计钱,折钱纳物,也就是钱物兼收,有钱的交钱,有物的交物。
这就提升了货币在赋税的地位,要是当地官府联合当地钱庄在折钱纳物方面故意搞事呢?
那就会导致百姓贱卖粮食换钱纳税,实际负担可能会变重。
不过地方官要贪的话,他们总是能找到机会贪,再好的政策拦也拦不住。
所以朝廷还得加强治腐。
没有一套政策是十全十美的,只有适合当下的!
目前两税法就很适合现在大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