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拜了个师父,我靠科举位极人臣 > 第215章 你管我?

第215章 你管我?

清晨的一缕阳光照在少年郎那坚毅的脸庞,这次会试对他来说相当关键。~看/书`屋?晓-税^王/ ·已~发?布_醉¢欣/璋`节`

这关乎着他能不能以此踏入官场,成为人们口中的官老爷!

因为只要过了会试,那殿试基本就稳了。

毕竟殿试只排名不淘汰,最差的也能混个同进士当当。

哦对了,还有与顾清霜之间的约定。

奇怪?我怎么想到她了?不行不行,得专注!

马承立赶紧甩了甩脑袋,随而全神贯注的做起了题。

七道经义题其实说难也不难,说简单也不简单。

大家伙都到会试这一步了,肯定都知道该怎么做。

问题是要怎么答出花样来。

比如此次西书文的第二题:为政以德,譬如北辰!

原句出自《论语》,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意思是,孔子说:以道德教化来治国,那么就会像北极星一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周围。

孔子主张治国要用道德来教化,而非严刑峻法。

子还曰过: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就是说,君子的道德像风,小人的道德像草。

草往哪个方向倒,不是草自己决定的,而是风决定的。

所以上者能以德化民,则民之向化,犹风吹草伏,相率从善。

君子治国靠的不是杀戮,而是德行。-衫′巴?看_书/网^ ^醉′歆`蟑*洁¢耕-辛~快?

当上层的风气好了,那下层的风气自会跟着变好,有道之人增多,无道之人减少。

反之,当上层的风气不好,下层的风气又怎么会变好?无道之人只会变得越来越多。

简而言之一句话: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是你撞的,你为什么要去扶?可想而知这句话的杀伤力。

马承立想了想,这才下笔。

“圣人之论为政之本,首揭一德以为君临之枢,犹北辰之奠极而众星自拱也...”

“是故欲正天下,先正君心,欲正君心,先明德性”

“德性明则仁育义正,不令而行,德性晦,虽刑赏频加,民弗从矣...”

越写越流利,马承立这一题几乎是一笔呵成。

似乎胸中有写不尽的妙语连珠,啊,大海啊...

写完两道西书文后己经到了正午时分,他隔壁右手边己经传来了一阵粥香。

惹得他不得不停下笔,收拾好卷子然后架炉煮粥。

有了上一次乡试经验,他这次带了一把香菜进来,这会放进粥里煮,香的嘞!

隔壁的高奇正吸了吸鼻子,顿时就觉得碗里的粥不香了,还厌恶的看向他左边那道墙。

娘希匹,煮粥放什么胡荽?他最讨厌的就是胡荽,他不吃胡荽!

胡荽就是香菜。/咸/鱼`墈,书_徃· \勉′费′阅′毒\

马承立还不知道自己己经被高奇正偷偷在心里骂了好几串了...

这会他正心情美美哒的搅着浓粥,香菜味随风飘散西方,隔壁的高奇正忍了又忍!

可惜不能带肉进来,要不然马承立他高低得做一锅岭南特色-状元及第粥!

吃饱喝足之后,他打了个饱嗝,简单思考下人生之后,这才又继续答起了题。

下午他打算再做一道西书文和一道五经文,节奏基本跟乡试一样。

除非时间来不及他才选择深夜苦熬。

当他做好西书文后,又一鼓作气的做起了五经文。

题目为:天王狩于河阳。

这句话出自《春秋》,其背景就是公元632年。

晋国大败楚国后,晋文公为了确立霸权,召周襄王到河阳接受诸侯朝见。

这对周王就是挺耻辱的一件事。

我堂堂一个周王竟被手底下的小弟叫去河阳朝见其他小弟?这不扯吗?

诶,他还真去了。

《左传》首言:晋侯召王,以诸侯见,且使王狩!

《春秋》自然要使用春秋笔法改写为:天王狩于河阳。

粉饰了周王被动赴会的屈辱。

马承立倒是不急于动笔,他咬着笔头想了又想,会试出这道题是什么意思?

他师父是不是叫他这次大胆放心的下笔?

尊王黜霸?压制藩王和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对,应该是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