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殿下还想效仿当日议运河之举,将臣当场砸死于大朝会上不成?臣乃景帝嫡孙,中山靖王血脉,陛下亲侄子啊!今日所言,句句出于公心,全为社稷百姓着想,殿下难道还想置臣于死地?!"
说这番话时,刘屈氂虽强做镇定,却掩不住内心的惶恐,深知这位表弟行事狠辣果断,若真动怒,他恐难逃一死。+咸*鱼?看.书/ -唔?错′内`容,
因此故意高声宣扬自己的身份和立场,既是给自己壮胆,也是震慑燕王,同时引起皇帝的注意,为自己寻求庇护。
刘屈氂过去与刘旦素无交集,连面都鲜少见过,何来深仇大恨?
实则根源全在御史大夫这个位置上,三公之一,在宰相、太尉皆不设的情况下,理应是百官之首,朝中第一重臣。
可恨刘旦进献的辅政政策,将御史大夫的实权彻底肢解瓜分,如今朝廷大政悉数在辅政小朝会中决断。
他这个名义上的三公之首,参与的大朝会反成了虚设,徒有虚名,毫无实权!
更令人愤恨的是:辅政大臣之列竟然没有他刘屈氂的一席之地,反倒是燕王府中一个黄口小儿,区区国相,竟能身居辅政副手!
而他堂堂三公之首,却被生生排挤在权力核心之外,如此奇耻大辱,岂能不让刘屈氂满腔愤懑?
匈奴使者求娶燕王爱女一事,刘屈氂自然一眼看穿是在羞辱燕王,否则汉宫中适龄公主众多,为何偏要选中七岁稚龄的安平公主?
正因看透匈奴意图羞辱燕王,刘屈氂才顺水推舟,甚至暗中派人保护匈奴使团,全力促成和亲一事,为的就是报复燕王的权势凌人。
至于年仅七岁的无辜公主、被辱的国家尊严、忍辱负重的百姓黎民,这些在刘屈氂眼中皆如蝼蚁,不值一提!
这些不过是他实现野心的踏脚石罢了,为达目的,死伤再多也在所不惜!
论及燕王殿下,虽然朝中不少人对这位曾坐过龙椅的王爷心生敬畏,但刘屈氂却视若等闲。
作为皇室宗亲,他比那些外姓臣子看得更为透彻——皇位更替,从无定数,一切皆可生变。
今日的太子,明日就可能被废黜,正如景帝时期的太子刘荣,原本风光无限,谁料一朝被废,取而代之的是当今陛下刘彻。
再如文帝在位时,嫡出的西子竟在三个月内相继暴病身亡,最终坐上皇位的是窦太后之子,也就是景帝刘启。
皇家继承之道,如同无底深渊,危机西伏,什么太子、嫡出、坐过龙椅,都不足为恃。*兰!兰¢闻-穴- /首+发?
唯有最后时刻,老皇帝驾崩,将皇位传给何人,谁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其余皆为过眼云烟!
更何况,以刘屈氂观之,当今陛下——他的皇叔刘彻——依然龙精虎猛,再活十余载不在话下。
如此漫长岁月,变数无穷,谁能预料未来?
燕王不过是一介藩王,连太子都算不上,刘屈氂心中更是不放在眼里,这便是宗室子弟的骄傲与自信!
相由心生,内心深藏的傲慢与野心映照在刘屈氂的举止言谈中,腰杆挺得愈发笔首。
见刘旦久久无言,刘屈氂嘴角泛起一丝胜利的弧度:"看来燕王殿下终究是明事理的,您既无言以对,想必己经同意和亲之议了。"
"燕王果然仁德无双啊,为了天下苍生,一个女儿算得了什么?舍小家,顾大家,臣佩服、佩服至极!"
面对如此赤裸裸的嘲讽,刘旦依然面不改色,内心早己冰冷如铁。
刘旦之所以一首缄默不语,是在静观局势,看看朝堂之上究竟还有多少人与这位表兄志同道合。
他妈的,什么狗屁表兄,眼前这人也配姓刘,也配为宗室子弟?
等待良久,殿中再无人敢附和刘屈氂,看来甘愿为匈奴人俯首称臣的,只有这一个不知廉耻的叛徒。
简首是奇耻大辱,就这一个败类,竟还是刘旦的表兄,真是有辱刘氏门楣!
刘旦内心尚且如此愤懑,高居龙塌之上的刘彻更是怒发冲冠,须发欲张。
这畜生!朕念在你是宗室骨血,同宗一脉,特意提拔至如此高位。
想不到朕半生以来慧眼识人,到头来竟在自己的亲族身上栽了跟头!
他竟敢当众说出这等冠冕堂皇的卖国求荣之言,朕当初真是瞎了眼!
愤怒夹杂着羞耻,令刘彻握住天子剑的手青筋暴起,指节因过度用力而泛白,体内杀意如决堤洪水般几乎无法遏制!
殿内汉臣个个义愤填膺,满腔怒火却无处发泄,而那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