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山的清晨,总是带着一股洗涤尘埃的湿润。-叁.叶-屋_ `追.罪_芯¢章^結¢连日来的阴雨绵绵,将紫霄宫的青瓦冲刷得愈发深沉,檐下的铜铃在微风细雨中发出清脆而略带寂寥的叮当声。我独自站在问道崖前,崖壁陡峭,云雾缭绕其间,仿佛仙人遗世的笔触,勾勒出几分缥缈与肃穆。崖壁中央,那柄古朴的七星剑静静地插在那里,剑身暗沉,历经风雨,却似蕴含着穿透时光的力量。
这里,是老天师张真人羽化前留下最后印记的地方。
我深吸一口带着雨丝的微凉空气,胸中那股巨大的悲伤与失落仍如铅块般沉重。天师……那个在我修行路上亦师亦友、如同亲人的长者,那个在龙虎山血战中以身护阵、力挽狂澜的道门领袖,终究还是耗尽了心力,羽化归去了。他的离去,不仅仅是正一道的损失,更是我心中一盏明灯的悄然熄灭。
我整理了一下身上略显宽松的道袍——这是阿福家为我新做的,虽是凡间布料,却也干净整洁。走到崖壁前,我恭恭敬敬地对着那柄七星剑拜了三拜,并非拜剑,而是拜那己经融入这山川风雨、与道合真的魂灵。
“天师……”我低声呢喃,声音在空旷的崖坪上显得格外微弱,“弟子林清扬,来看您了。您放心,龙虎山有张应韶师兄,正道之火不灭。您的教诲,清扬亦不敢忘。”
泪水不自觉地滑落,混着冰凉的雨丝,滴落在脚下的青石上,洇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我吸了吸鼻子,强压下心中的酸楚,盘膝在七星剑前坐下。玉简中,天师嘱我来此参悟他留下的最后感悟。
闭上双眼,我运转《周天星辰诀》与《隐仙诀》,灵力在体内缓缓流转。识海中的那片清潭微波荡漾,真种子在湖心沉浮,散发着柔和的生机。我尝试着将神识沉入崖壁,去感应那残存的道韵。
起初,只觉崖壁冰冷坚硬,并无异常。可渐渐地,随着我心神愈发宁静,一丝若有若无的共鸣从七星剑上传来,传入我的识海。?s+h_u.x.i?a\n!g_t.x′t¢.-c?o_m~那并非具体的声音或影像,而是一种纯粹的“意”。
“道心坚定,方能证道;民心所向,方能护道……”
老天师那熟悉而略显疲惫的声音仿佛又在耳边响起,却又不仅仅是声音。那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印刻,是他毕生修为与智慧的凝结,是他对“道”的最终体悟。
“……修行之路,非一味避世清修,亦需入红尘炼心。观人间百态,体万物枯荣,方知天道循环,因果不虚……”
“……星枢之力,乃天地正气所钟,亦是责任所系。汝身负白玉体,能与民心共鸣,此乃天数,亦是考验。切记,力量越大,心魔越易滋生,需时时自省,守住本心……”
“……光明教虽败,其根未绝,魔渊隐患尚存。汝当以苍生为念,护持正道,然亦需量力而行,不可逞强冒进……”
“……大道三千,殊途同归。儒释道三教之理,皆可为镜,映照本心。汝当兼容并蓄,走出自己的道……”
一句句感悟,如醍醐灌顶,又如春风化雨,缓缓融入我的神识,融入我的金丹,融入我的血脉。我仿佛看到老天师站在云端,目光慈和地望着我,拂尘轻挥,为我拨开前路的迷雾。我心中那份因修为暴涨而带来的些许浮躁,那份对前路未知的茫然,都在这无声的教诲中渐渐沉淀、消散。
不知过了多久,崖坪上的雨丝渐渐停歇,云雾散去,一缕晨光穿透云层,恰好洒在那柄七星剑上,剑身折射出淡淡的七彩光晕。我缓缓睁开双眼,只觉神清气爽,心境澄明,体内的灵力运转更加圆融自如,金丹圆满的境界也彻底稳固下来。
“多谢天师。”我再次对着七星剑深深一拜,这一次,心中己无悲伤,只余深深的敬意与感激。
起身活动了一下筋骨,只听身后传来一阵轻快的脚步声。我转头看去,只见新任天师张应韶正微笑着向我走来。,x`x!k~a!n_s`h?u^w?u\.-c*o`m+他身着天师常服,虽不如老天师那般威严,却自有一股沉稳练达之气。他修为亦是不俗,金丹中期,气息内敛,显然根基扎实。
“林师弟,看你气色,想必己得老天师真传,心境更上一层了。”张应韶走到我身旁,与我并肩望着崖下的云海,语气温和。
我拱手道:“应韶师兄谬赞。老天师的感悟博大精深,我不过领悟了些许皮毛。倒是师兄,接任天师重担,想必劳心劳力。”
张应韶摆了摆手,苦笑道:“师门不幸,老天师羽化,我忝为掌教,实感力不从心。龙虎山百废待兴,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