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白话三国志 > 第3章 孙破虏讨逆传(三)

第3章 孙破虏讨逆传(三)

《山阳公载记》说,袁术准备称帝时,听说孙坚得到了传国玉玺,就扣押了孙坚的夫人,把玉玺抢了过去。+卡`卡′小_说-网· +已·发\布+最′新,章¨节?《江表传》说,根据《汉献帝起居注》记载 “天子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而且太康初年孙皓投降时送来了六枚金玺,没有玉的,可见传国玉玺是假的。虞喜《志林》说,天子的六枚玉玺,上面的文字分别是 “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枚玉玺用途不同,所以文字不一样。《献帝起居注》说 “从黄河边返回,在楼阁上得到六枚玉玺”,说的就是这个。传国玉玺是汉高祖佩戴的秦皇帝玺,代代相传,称为传国玺。传国玺并不在六枚玉玺之内,怎么能混为一谈呢?应劭的《汉官》、皇甫谧的《世纪》,论述六枚玉玺,文字含义都和这相符。汉朝宫廷的传国玺,上面的文字是 “受命于天,既寿且康”。“且康” 和 “永昌”,两个字有出入,不知道这两家谁说的对。金玉的精华,通常都有光气,再加上是神器秘宝,光辉就更显着了,这大概是一代罕见的奇观,未来的奇闻,却因为无法解释,就硬说是假的,这不是诬陷吗!陈寿在《破虏传》里也删掉了这段,都是被《起居注》迷惑,不知道六枚玉玺名称不同,加上传国玺一共是七枚。吴国当时没有雕刻玉的技术,所以天子用金做玺。玺虽然是金的,上面的文字和玉玺没区别。吴国投降时送来的是天子的六枚金玺,之前得到的玉玺,是古人遗留的印,不能用来发号施令。把天子的玉玺说成没有,是因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

臣裴松之认为,孙坚在兴起义兵的人中最有忠烈的名声,如果他得到汉朝的神器却隐瞒不说,这就是心怀不轨,怎么能称得上是忠臣呢?吴国的史书想把这当成国家的荣耀,却不知道这损害了孙坚的美德。?0?4?7^0-w·h′l/y..~c!o-m¨如果真有这回事,他把玉玺传给子孙,就算不在六枚玉玺之内,也不是普通人能拥有的,孙皓投降时,也不该只送六枚玉玺,而把传国玺藏起来。“受命于天” 的印玺,怎么会出现在归降的地方呢?要是像虞喜说的,这玉玺现在还在孙家。老百姓藏块宝玉都还说有罪,更何况是这种国宝呢!

孙坚做完这些事,就率军返回,驻扎在鲁阳。《吴录》记载,当时关东的州郡,都忙着互相吞并来壮大自己。袁绍派会稽人周喁担任豫州刺史,来袭击夺取豫州。孙坚感慨地叹息说:“我们一同发起义兵,是要拯救国家。逆贼眼看就要被打败,大家却这样互相争斗,我还能和谁一起尽力呢!” 说完流下了眼泪。

周喁,字仁明,是周昕的弟弟。《会稽典录》说,当初曹操发起义兵,派人邀请周喁,周喁马上召集了两千士兵,跟随曹操征战,担任军师。后来和孙坚争夺豫州,多次战败。恰逢他的二兄九江太守周昂被袁术攻打,周喁前去援助。结果军队战败,回到家乡,被许贡杀害。

初平三年,袁术派孙坚征讨荆州,去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樊城、邓县之间迎战。孙坚打败了黄祖,乘胜追击,渡过汉水,就包围了襄阳。之后,孙坚独自骑马在岘山巡查,被黄祖的士兵射死了。

关于孙坚的死因,不同史料记载略有不同。\c¢u?i~w_e·i^j+u!.^i`n~f?o~《典略》说:孙坚率领全部人马攻打刘表,刘表紧闭城门,夜里派将领黄祖偷偷出城调兵。黄祖带兵想返回时,孙坚迎面和他交战。黄祖战败逃跑,躲进岘山。孙坚乘胜连夜追击黄祖,黄祖的部下从竹林树木间暗中射箭,射死了孙坚。《吴录》记载:孙坚死时三十七岁。《英雄记》则称:孙坚在初平四年正月初七去世。又说:刘表的将领吕公带兵沿着山向孙坚逼近,孙坚率领轻骑兵沿着山去讨伐吕公。吕公的士兵扔下石头,砸中了孙坚的头,孙坚当场脑浆迸出死了。

孙坚哥哥的儿子孙贲,率领将士们投靠了袁术,袁术又上表推荐孙贲担任豫州刺史。

孙坚有四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孙权称帝后,追谥孙坚为武烈皇帝。《吴录》说:尊奉孙坚的宗庙为始祖庙,他的墓叫高陵。《志林》记载:孙坚有五个儿子:孙策、孙权、孙翊、孙匡,是吴氏所生;小儿子孙朗,是庶出,又名孙仁。

孙策,字伯符。孙坚刚开始发起义兵时,孙策带着母亲迁居到舒县,和周瑜结为好友,还招收聚集了一些士大夫,长江、淮河一带的人都来归附他。《江表传》说:孙坚被朱俊上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