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我的帝国将大宋包围了 > 第200章 赵祯想加大军备

第200章 赵祯想加大军备

大雍元熙二年,南方的大宋正值庆历六年,赵祯坐在大宋的朝堂之上,心中确实感觉今年特别不错。`第`一\墈`书^惘\ _已¢发?布~蕞¨欣,漳*洁.外部局势上,原有的辽邦被大雍取代,大宋与大雍之间暂时并无冲突,边境相对安宁,少了许多往日的紧张与压力。

昔日如芒在背的辽邦已被大雍取而代之,如今大宋与大雍之间暂无龃龉,边境一派安宁祥和,往日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氛围烟消云散,更让赵祯舒心的是,从此再也不用向北方政权缴纳岁币了。

回想起四年前,辽邦陈兵边境,以武力相逼,迫使大宋增加岁币。那情景如同一根刺,深深扎在赵祯心中,每每忆起,恨意便如潮水般翻涌。当时,朝堂之上争论不休,主和派畏惧辽邦兵威,力主增加岁币以求和平;主战派虽慷慨激昂,却又顾虑宋军战力与辽军相比并无绝对优势。最终,为了避免生灵涂炭,赵祯无奈之下只得同意增加岁币。

如今辽邦不复,与大雍又保和平,赵祯以为当下和平时期正是大宋当励精图治,奋发图强,绝不能再受他国胁迫。

赵祯在处理完当日朝务后,心中仍思索着大宋未来的发展大计,觉得有诸多事务需与宰辅详加商讨。-墈?书`君¨ ?追?罪·歆,蟑*結-于是,他吩咐身边的太监:“去,宣宰相贾昌朝到御书房觐见。”

不多时,贾昌朝匆匆赶来,进入御书房后,赶忙跪地行礼:“官家召见,臣惶恐。”

赵祯温和地说道:“贾爱卿平身,今日召你来,是想与你好好谋划一下我大宋如今的发展之策。如你所知,如今辽邦已不复存在,与大雍暂保和平,这是我大宋难得的机遇。”

贾昌朝起身,恭敬地说道:“官家圣明,此诚为我大宋之幸。当下局势虽好,但不可掉以轻心。大雍新立,实力未知,日后如何发展,实难预料。”

赵祯微微点头,神色凝重:“朕亦有此担忧。故而朕认为,我大宋需趁此时机,大力发展国力。朝堂之上,众爱卿已提出诸多建议,如整军经武、发展教育等,朕想听听你对这些举措的看法,亦或是你还有其他见解。”

贾昌朝略作思索后说道:“官家,整军经武确为重中之重。我大宋军队虽人数众多,但战力参差不齐。加强军备,选拔良将,可保边境安宁,震慑四方。只是在实施过程中,需注意协调各方利益,不可操之过急,以免引发不必要的混乱。”

赵祯微微皱眉,似乎听出了贾昌朝话里有话,瞬间明白了大宋向来重文轻武,文贵武贱之风气已久。,6*妖*看¨书`罔- ¨首*发′如今若大力加强军备,选拔良将,恐文臣心中忧虑,担心武将权力过大,威胁到自身地位与朝堂格局。文臣在朝中根基深厚,掌控诸多事务,若处理不当,恐生嫌隙,不利于政令推行。

赵祯沉默片刻,缓缓说道:“朕明白爱卿之意。然如今局势不同往昔,若无强大武力做后盾,我大宋终难长久安稳。但朕也深知平衡文武关系之重要性,不可顾此失彼。”

贾昌朝点头称是:“官家圣明。臣以为,在加强军备同时,可设多重制衡之法。例如,军权虽下放给武将,但粮草调配、军饷发放等关键事务,仍由文臣主导的三司等衙门负责,如此既能保证军队运转,又能防止武将权力过度膨胀。且在选拔将领时,除考量军事才能,亦要注重其对朝廷忠诚之心,可多选派曾受儒家教化,知晓君臣大义之人。”

赵祯心中微微一凛,听到贾昌朝所言“多选派曾受儒家教化,知晓君臣大义之人”,瞬间明白了其中深意。他在心中暗自思忖,什么叫多选派这类人,贾昌朝的意思不就是在暗示,自己加强军备可以,但最好用文臣来领兵嘛。

赵祯脸上神色未动,只是目光微微深沉了几分,缓缓说道:“贾爱卿,你所言选派知晓君臣大义之人,朕能理解。只是,行军打仗毕竟是专业之事,文臣虽饱读诗书,深谙大义,但在军事才能上,与久经沙场的武将相比,恐有差距。若单纯以文臣领兵,能否担起保家卫国之重任,还需斟酌。”

贾昌朝听出了赵祯话语中的保留态度,赶忙躬身解释道:“官家,臣并非主张完全以文臣领兵。只是以为,在选拔武将时,可侧重于那些兼具儒家修养之人。如此,既能保证将领拥有卓越军事才能,又能确保其对朝廷忠心耿耿,不会因手握重兵而生异心。且在军队管理中,有文臣从旁制衡,可避免武将独断专行,滋生骄纵之气。”

赵祯微微点头,神色稍缓,说道:“爱卿的顾虑也有道理。朕亦知,平衡文武之道,方能保我大宋安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