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话说杨家将 > 第七十七回一树分四支

第七十七回一树分四支

杨家又出了什么大事呢?原来,杨文广的奏章到京后,庞太后与内阁大臣‘廷议’此事。当时西夏国也派了个使团来汴京探消息,暗地给庞太师为首的朝中议和派送了大量珠宝古玩。于是,主和派就联奏,要求朝廷与西夏使团先谈谈,再定战和方略。庞太后自然是令庞吉为首席谈判代表。经过十多天的所谓‘谈判’,达成:‘大宋每年赐与夏国三十万两白银,做安抚费,西夏保证永不犯边’的和议。身为内阁行走大臣的杨宗勉,得知和议内容后,认为这是丧权、辱国的和约,此例如果一开,大宋国周边的诸小国家必然会纷纷仿效,后果十分可虑!彻夜未眠,写下一本万言奏章,详论与夏国和议的弊端,由于心情激动,用词欠推敲,有指责朝廷判事不明之意。第二天,奏章呈上后,庞太后心中不悦,庞吉趁机奏道:“杨行走不过是内阁末臣,竟敢妄参国政,狂言忤君,按律当斩!”六合王赵怡忙奏道:“本宫以为,杨行走乃是前朝老臣,奏章中虽有微词忤君,亦是忠君直谏之意,罪不致死!望太后三思!”庞太后为了拉拢人心,降‘杨宗勉’为延州知府。杨宗勉以年老不堪远任为由,愿辞官回乡为民,太后准奏。杨文广死于任上的消息传来后,年过七十的穆桂英,受不了接踵而来的沉重打击,也离世而去。杨宗勉给杨文远报了丧,就先护母亲的遗体回火塘寨。

数日后,杨文远亦回到火塘寨,杨宗兰、杨宗勉、杨文远商议:认为眼前杨家的状况,不适宜大办丧事,于是就不给外人发丧贴,仅通知火塘寨族人参加葬礼,草草安葬了穆桂英、杨文广。

等亡人过了百日,杨文远问杨宗勉道:“四叔既已辞官,以后有何打算?”杨宗勉道:“现在我才明白,老奶奶佘太君何以不准我学文考官!自古‘伴君如伴虎’诚不我欺!你这个‘太平年间的节度使’我看不做也罢!当然,此事由你小子自己决定!我呢!准备去古阳一趟。你知道,我自从调入朝中为官,数十年没有时间回岳家探望。现在,你吕婶家早已无人,齐婶、莫婶、贺婶娘家皆在古阳,是故,想去尽一回‘半子之劳’。”杨文远道:“侄亦明白!四爷、五爷、姑奶奶何以要出家!八爷、三叔何以坚决不愿在朝为官!唉!自古忠孝难两全!其实,立志尽忠之臣到头来未必能落个‘忠’字;诚心事孝之人,世势也未必允许他把孝心表现得尽善尽美!荣华富贵,忠孝之名,说到底亦是过眼云烟!况且现在朝纲是与我杨家有隙的庞家独霸,六合王虽与杨家有旧,真出了大事也左右不了朝政罢!罢!罢!侄也赐官,去云南探亲去!”杨宗兰道:“我们家亦准备回三元,可以同路结伴。只是,我们全都离开火塘寨,男与‘怀玉’谁来照看?”杨文远道:“我已与男嫂子商议过,她想回登州娘家住一段时间,侄准备把她娘俩送到登州杨亲家处,托杨海照看一二年,你老看合适不?”杨宗兰道:“就这样吧!我们等你从登州回来再一齐走!”

第二天,杨文远单骑进京,上朝向英宗奏道:“臣自二十年前,携妻离开岳家,一直勤劳王事,无暇回岳家探望,心甚耿耿!近闻岳父身体欠佳,臣欲辞去山东镇抚使官职,交回‘大功坊’封宅,远赴云南探亲,望万岁恩准!”英宗与太后耳语后道:“杨爱卿乃两朝老臣,国难尽忠,太平尽孝,言之成理!朕准杨卿以一品官员衔带俸荣退。卿且回任所理事,待朕另委官员接任后,即可离任。”

过了数日,杨文远带着嫂子杨男,八岁的侄儿‘杨怀玉’,从风陵渡上官船去济州。杨文广与杨男成亲二十余年,何以儿子只有八岁呢?须向读者交代一下,杨男与杨文广成亲第二年即有了喜,时值西夏军渡河侵犯,杨男下水凿敌人的渡船底,惊了胎气,回来即小产,身体受损,以后连怀上数次胎,皆未保住,经过郎中多年调理,好不容易才生下杨怀玉,尚脸上带有胎记,叹为憾事。下面书归正传。却说杨文远回到济州,交待副将张叔度暂署帅印,亲自护着轿车送嫂子、侄儿去登州。见了杨海道:“愚兄欲去云南探亲,须一两年才能回来,欲将嫂子、侄儿暂留登州麻烦兄弟照看,更要严督怀玉练武习文!能做到吗?”杨海道:“惊闻妹夫的恶耗,弟即拟将妹子与外甥接来登州住。兄将她们送来诚是好事,甭说是住二年,就是一辈子住在这儿,我也高兴!兄在云南,方便时托人捎个信来,以慰弟怀!”杨文远道:“那是自然!”读者请记住,从此杨男母子就住在登州娘家。

一个月后,杨宗兰一家、杨宗勉一家、杨文远一家,留下杨家生、杨家育两家人在火塘寨看家。三家人一起在风陵渡过黄河,向江夏县行去。到了江夏县,全家进行了一次聚餐,即分手。杨宗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