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军队;一面派人整修边关。他觉得居住在河东的杨家军不能为朝廷所用,实在是一大失误。于是,就派朝中主张抗辽的大将丁贵为钦差大臣,前往火堂砦,招请杨衮入朝。专使未动芮州塘报已到,说是:“火山王已去世,砦中是杨继业主事”。刘均作太子时去五台山游寺,曾与正在学艺的杨继业邂逅相遇,在双方各不知身份的情况下,议论天下大事。高谈阔论中得知杨继业的志向,深敬继业的人品。得知火塘砦由杨继业主事心中暗喜,即将诏书改
写成对杨继业的内容,大意是:“朕闻国难所以兴帮,殷忧所以启事。先帝西去,予承位晋阳。但北有虎视之辽,南有鲸吞之宋,正是我君臣振国保邦之日也。必有忠勇鹰扬之将,急遏辽宋之虞。兹尔杨继业,子承父职,文武双全,正堪大用。故命兵部主事丁贵持彩礼以迎。即着来京扶孤,率兵保国安民,尔其倍道兼行,以慰朕怀,钦此”
丁贵来到火塘砦,杨继业迎入砦内,焚香读罢诏旨,和丁贵分礼坐下。丁贵道:“汉主即位以来励心图治,罢绝联辽国策,任用抗辽诸臣。今诏将军赴京,出任抗辽主将,本欲亲来,初登大宝,不便移驾,特命末将持诏前来,不知将军意下如何?”杨继业道:“天使一路鞍马劳累,且休息一宿,明日再议吧。”晚上,杨继业请王贵、杜国显、佘赛花共议此事,赛花道:“说起来刘均的国策较乃父刘崇是高明一些,不尽人意的是,他拿不出强国富民之策。只知闭关自保,以解近忧,不知开拓治本,以图远虑。尽管如此,为妻愚见夫君还是应诏为是,且不说我们是汉国子民理当奉诏,爹爹言犹在耳的遗瞩你忘了吗?”王贵道:“我们三家世代相交,亲如一家,凡事以杨哥马首是瞻!一切都听杨哥的!”杨继业意随决,对三人道:“为继承先父抗辽之志,吾意已决,三日后奉诏进京!”
三日后,杨继业将火塘砦诸事托付王柏堂,杜柏英二位叔父掌理,留下王家‘五英’中的四英及众老将守砦。拜辞母亲王老太君,带着佘赛花、王贵、杜国显、王喜父子、四卫、四凤、及五千亲兵,向太原出发。
汉主刘均闻报杨继业已到,在御书房单独接见,先赐黄金五百两,白绫五十匹表示对火山王去世的吊唁。随后对杨继业道:“代州乃我国与辽邦接壤边境,是辽国进犯的必经之路。今封卿为代州节度使,率领精兵一万及卿家亲兵前去守镇,抵抗辽军入侵。朕已令户部及时供应粮草,令兵部发兵,明日卿即可点军赴任,如能建功立业,朕必重赏”。
所谓代州,只是个人众不足五万的荒辟小城。原名代县,群山环绕,地薄人稀,城小民穷,因是战略要地,刘均改县为州。至于封杨继业为节度使,纯粹是战略的需要,如论实权,这个节度使的势力范围连别的节度使的五分之一也不到。
杨继业志在抗辽保国,根本不在乎官职大小,权利轻重。兵驻代州后,亲办的第一件事是,带领王喜父子在周边百十里内查看地形。发现在代州北部五十余里的地方,有一座‘雁门山’,山上古代修的长城,在此留有一座关口,叫雁门关。关外群山起伏,峰峭沟深,一条长约十多里的南北通道,夹在群山沟中,北通辽国、南至雁门关,地形十分险要。杨继业站在关上对王喜道:“王叔请看,此关地形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我们如果据关而守,辽兵即来十万也是望关兴叹呀!”王喜道:“好是好,只是太破败了,非大兴土木重新修复不可,这人力,经费从何而来?”杨继业道:“汉主拨的军费尚够度支,人力吗、、、我们可以只顾用有才干的匠人,让兵士轮流做小工,无需很多银子即可把此关修成‘铜墙铁壁’。”
杨继业回代州后,请佘赛花带五千子弟兵驻守代州并兼理民情。自己带领王贵、杜国显、王喜、王世英、‘四卫’及一万官军进驻雁门关。动手修复残破不堪的关门楼,烽火台、修补城墙垛口。又依着山势,放炮崩山,将关外那一面修的更加陡峭。将山上唯一的流向山外的溪水修闸军管,平时放水自流,供来往客商,行人饮用;辽兵来侵,即可闭闸断流,卡住敌人水源。同时,因地制宜制定了几种御敌方案,进行军事演习。老将王喜设计一种‘抛石机’,督木匠仿制了五十架,支在城墙之上。此机在数人操作下,可将数十斤重的大石块,抛掷百十步远,威力甚巨。
一瞬间,荒凉多年的雁门关热闹起来,炮声隆隆,人欢马叫,军旗飘荡,练兵的杀声震天、、、、、、
自古以来,交战双方皆是敌中有我,我中有敌。所谓大将军运筹帏幄,决胜千里,靠的就是情报。杨继业在雁门关大张旗鼓地修关练兵,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