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喝了点酒,睡的比较熟,被吵闹声惊醒后穿着睡衣刚打开室门,就被七手八脚的军官们披上‘早已备好的、代表皇权的黄袍’按坐在屋子正当中。赵普、高怀德、高怀亮、曹彬、王全斌带头跪下,齐声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将身穿黄袍的赵匡胤扶上马,要他率军回京城即帝位。赵匡胤此时才假惺惺地道:“尔等这是陷赵某于不义,吾绝不会做对先帝不义之事!”赵普道:“此时人心思变,军心已乱,大伙推举千岁回京主神器、坐龙位
是天命所归,人心所向,万不可顾小节而违天命!”赵匡胤道:“话虽如此,可、、、三军将士愿听我号令吗!”绝大部分将士高呼:“愿听陛下号令!执行陛下命令至死不渝!”高怀德拔剑将身边一根旗杆砍断,举剑高喊:“谁不听陛下命令!以此旗杆为例!”于是,人人惧服。赵匡胤下令道:“兵进京城首先要保护好太后、幼主,不许侵犯朝中大臣,不准抢夺国家仓库,不准扰乱百姓,遵令有赏!违命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威名久著,自然令行禁止,队伍开往京城,一路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兵至汴京城下,众军摇旗呐喊:“天命已归赵家,柴恭帝禅让皇位!”守城大将石守信、王审琦本是内应,见赵匡胤兵临城下,故意紧闭城门,造成兵慌马乱、张惶失措的局面,然后,向恭帝急报军情,请恭帝拿主意。恭帝急招满朝文武商议应对之策,哪知文官装聋,武官作哑,一个个全似泥胎木人,一言不发。垂帘听政的太后本来就不是一个胸有城府的人物,听政时间短,朝中无亲信弘股之臣效命,她听报是二皇叔赵匡胤领兵逼宫,已知是事不可为,就下诏大开城门,迎接赵匡胤进城。在赵普等人的安排下,举行了一个所谓‘禅让’仪式,让赵匡胤堂而皇之的登上了‘龙位’。改国号叫‘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太祖登基后,封恭帝为‘郑王’迁住郑州;胞弟赵匡义封‘晋王’;赵普封为丞相,掌管朝纲;石守敬、王审琦封御林军统领,妹夫高怀德封‘东平王’,曹彬封‘开国王’,拜弟郑之明封为‘并肩王’。其余有功的将领也都封了大官。在政治上还进行了不少改革,来安定民心,稳定局势。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官居外地的‘节度使’对他不服气。半年内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宋,赵匡胤费了很大劲才平息下去。为此太祖十分忧心。
一日与赵普密议此事,赵普道:“天下之所以战乱不止,皆因各地的‘潘镇’权力过大。他们独霸一方,拥兵自重,一有机会就野心勃发,争城掠地,称王称霸。如果能把他们的权力集中到朝廷,天下就会太平无事。”太祖深赞丞相的见解,道:“爱卿所言,大是有理,然,本朝封的节度使、禁军统领都是我的好朋友,忠实部下,他们是不会反对朕的”。赵普道:“臣并不是怀疑他们的忠心,而是怕他们下面的将士,有朝一日闹起事来,那时只怕他们也身不由己呀!”一语提醒梦中人,太祖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
一日,太祖在宫廷大宴群臣,请新封的军中大将石守信等喝酒。酒过三巡,太祖令宫人退下后举杯对大家道:“孤靠诸位帮助,登上龙位,但却无一日能安睡!”石守信道:“何事使万岁烦心,竟夜不安枕?”太祖道:“盖因天下想坐这个位子的人太多也!”众将心中大惊一齐跪地道:“现在天下太平,万岁是众望所归,谁敢对陛下有三心二意?”太祖叹了一口气道:“对你们朕还是深信不疑的,只怕是你们的部下将领,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那时只怕你们想不干也不成了。朕替你们想了个办法,你们把兵权交出来,只做个有名无实的大闲官,平时光拿奉禄不做事,朝中有事时再实授兵权,诸位如无异议就请干了手中这杯酒!”
惊了一身冷汗的诸将齐声喊:“谨遵万岁旨意!”颤惊惊的喝下了手中酒,散朝回府。第二天早朝,纷纷递上辞职表章,有说年老多病,有道家中有事。太祖一概批准。
又过了一段时间,太祖用同样办法,相机收了各地节度使的兵权。而后,下诏改封恭帝为粱王,赐云南为封地,不奉诏不得擅自离开封地。粱王离京时,太祖又将其幼妹柴秀英收为义女,养在宫中,明是照顾,实是人质。
数月后,太祖假借酒醉,将不愿交出兵权,且对他不够尊重的拜弟并肩王郑之明杀掉。事后,对前来宫中闹事的弟妇‘陶三春’痛哭流泣,道是不该酒醉伤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脱下龙袍请陶三春痛打出气。封陶三春为当朝太君,封其年仅五岁的儿子郑印为‘汝南王’把陶三春的老家汝南府赐作封地,允许世代承袭。又将打过龙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