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诩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闲棋”和隐晦的“试探”,如同投入我心湖的石子,激起了一圈圈警惕的涟漪。
我愈发确信,这位“毒士”不仅在暗中窥视,更在用他独特的方式,与我进行着一场无声的对话与博弈。
他试图通过这些蛛丝马迹来影响我的判断,试探我的底线,甚至可能……在精神上对我施加压力。
我不能被动地接招,更不能被他牵着鼻子走。我必须进行反击,同样用心理和信息作为武器,在这场无声的战争中,占据主动,或者至少,保持平衡。
这是一场发生在思维空间里的战争,我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间接的行为,都是一次出招或拆招。
首先,是预判与反预判的较量。
我开始尝试站在贾诩的角度思考。
他知道我已经察觉到了他的存在(至少是怀疑),他知道我不是一个普通的令史。
那么,他会如何预判我的反应?
他会认为我会因为恐惧而退缩?
还是会认为我会更加谨慎地隐藏自己?
或者,他会认为我会按捺不住,试图主动出击,从而暴露更多的破绽?
基于这种“预判对手的预判”,我决定采取一种虚实结合、真假难辨的应对策略。
表面上的“顺从”与“谨慎”: 在尚书台,在那些可能被监视的场合,我刻意表现得更加低调和谨慎。
我减少了与其他官员的非必要接触,埋首于案牍之中,仿佛真的被之前的事件吓到,开始明哲保身。
对于一些敏感的账目问题,我不再像以前那样“刨根问底”,而是选择“适可而止”。
我希望通过这种“示弱”,让贾诩放松警惕,或者至少,让他难以判断我的真实状态和意图。
暗地里的“声东击西”: 然而,在暗处,我却指示玄镜台,将主要的精力从盯防司徒府内部和追查刺杀线索,悄然转向了另一个方向——收集董卓集团内部,特别是凉州军阀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
李傕、郭汜、樊稠、张济……这些人虽然暂时都听命于董卓,但他们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各自都有自己的算盘。
贾诩虽然可能与他们都有联系,但未必能完全掌控他们。
我试图通过搜集和分析这些内部矛盾,寻找可以利用的缝隙,一方面是为未来董卓倒台后的乱局做准备,另一方面,也是想将贾诩的注意力,从我和王允集团身上,引向他更关心的“内部稳定”问题上。
我甚至授意石秀,可以“不经意”地将一些关于凉州军阀之间的小摩擦或不和传闻,透露给某些特定的耳目,观察贾诩是否会介入调停。
其次,是利用信息的不确定性进行心理干扰。
我知道贾诩多疑谨慎,对于任何来源不明的信息,他都不会轻易相信。
那么,我就反其道而行之,主动制造一些真假难辨、模棱两可的信息,来干扰他的判断,增加他的疑虑。
释放矛盾信号: 我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释放出关于王允集团内部状况的矛盾信号。
比如,一方面让某个外围线人散布“王允集团因内鬼事件人心惶惶,几近崩溃”的悲观论调;
另一方面,又在某个文人集会上,故意发表一些充满信心、暗示“大事将成”的言论(当然要极其隐晦)。
这种矛盾的信息,会让贾诩难以判断我们的真实状态,究竟是外强中干,还是故作姿态?
制造“噪音”信息: 我会让玄镜台收集一些完全无关紧要、但听起来似乎有些“内幕”的边角料信息(比如某个宫女得宠、某个小黄门升迁之类的宫闱秘闻),然后故意将其与一些敏感信息混杂在一起,“泄露”出去。
目的是制造信息噪音,让贾诩的情报系统疲于奔命地去甄别真伪,从而消耗他的精力和资源,也可能让他忽略掉某些真正重要的线索。
最后,是保持战略定力,以静制动。
在与贾诩这样的顶级智囊进行心理博弈时,最忌讳的就是沉不住气,被对方牵着鼻子走。
我知道,他可能也在用各种方法试探我的反应。因此,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