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跟我道歉,折回去,给人家店员说声抱歉吧。”李誉问答说,又补充,“花篮虽然大,但不写上落款,谁知道是你送的,我们还得回去求人家,写点字。”
“好吧。”布朗入乡随“怂”,他本身在他报社就是个小员工,属于被呼来喝去的底层,现在更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做事基本上谨慎当头,很容易被两辈子经历加持过的李誉以理服人,甚至,李誉的“发号施令”更符合他在报社的习惯,于是,即使偶尔乍翅,也能被李誉摁回去。
回到店里,之前来时遇到的接待热情无影无踪,布朗钱多给了,面子却没挣到,几个人翻着白眼看他。
旱涝保收的铁饭碗,会因为你多付钱而开心,却不是求着你。
当然,李誉之前的表现她们还是看在眼里,是满意的,虽然电影里二鬼子“翻译”都吃里扒外,但李誉明显是有良心的,她们看在李誉面子上,按他要求找了个硬纸卡片,用毛笔写了几行字“美国学者科林·布朗恭祝贵厂建立十五周年”,卡在了花篮最最显眼的地方。
当二人把花篮送到厂门口,刘和友听到消息也赶了出来,看清上边的字,把眼睛都笑没了。
他这辈儿人,不图财、不专权,但凡事喜欢个面子。“美国学者”不远万里来恭贺!——场面!
这种万国来朝的仪式感,说出去倍儿有面子。
他看李誉也越发顺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