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袖内双手徐徐展开一尺一寸长的诏书,称为‘尺一诏’,神色肃穆地大声诵读。
“朕绍承汉统,君临万邦。惟天惠民,必建贤良。今逆虏鸱张,王纲弛紊,非忠勇之臣,无以振颓纲、扫凶逆。”
“虎威校尉严毅,禀德温良,器宇宏深。保境安民,夙夜匪懈;征讨凶逆,威惠并著。¤`*狐?恋}1)文@学¢- )?·已`/)发?布+*最?新]章2,节ea永平一役,躬冒矢石,摧破逆寇,功冠诸军。此诚社稷之干城,朕心之肱股也。”
“今授:丹阳太守,假铜虎符,总领丹阳十七县,绥抚黎元。”
“今拜:讨逆将军,使持节,督丹阳诸军事。”
“今封:关内侯,食邑三百户,世袭罔替。”
“尔其克绍乃勋,靖安东南。无替朕命,永固汉祚。”
李桓宣诏完毕,合上诏书,递予严毅。
严毅垂首躬身,双手平举,接过诏书,面北三拜,大呼道:“臣,领诏谢恩!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桓从身旁侍立的行书令手中接过信物,一一交予严毅,包括:郡守银印青绶(龟钮)、竹使符、计簿文书、旌节、银印青绶(驼钮)、兵符等。
严毅一一接过,交给身旁的侍者。
受命台下,诸文武看着这一幕,皆是感慨万千。有的振奋,有的激动,有的凛然,有的沉默。唯一的共同点是,眼中都多了一抹敬畏。
孙静仰头看着严毅高大的背影,喃喃低语:“平江东者,必此人也。”
随着严毅针对孙氏的一项项军政举措实施下来,随着昔日效忠孙氏的部将一个个地被分化拉拢过去,他已逐渐放弃了孙氏自立的念头,开始劝诫族人安分守己,以稳固地位为要务。
“李侍中代天巡狩,江东士庶闻风欣悦,皆望得近天威。请侍中在钱塘多盘桓几日,以慰士庶渴慕之心。”
受命台上,严毅盛情挽留李桓。欲假其名抵消刘繇刺史之令给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
现成的虎皮摆在这里,不用就太浪费了。
“江东士庶怀此赤诚,足证陛下圣德广被,泽被苍生。既如此,本官便在贵宝地多叨扰几日。”李桓捞足了好处,自无不允,未加思索便应允下来。
册封之后,尚要告庙,祭以太牢。两人未在受命台上多待,交流数语,便并肩走下受命台。
“拜见君侯!拜见侍中!”
台下的文武、士绅,或躬身揖礼,或伏地而拜,随着两人的步伐向两侧分开,如被无形之力拨开的稻浪。
进城之后,人潮更加汹涌,街道两侧人头攒动,挤满了夹道相迎的百姓。
“拜见君侯!”
初时百姓谒见,还会捎带上李桓之名。渐渐地,千万张嘴里喊出的只有君侯二字,声浪一阵高过一阵,震得李桓车舆上的帷帘都在微微颤动。
李桓掀开车窗上的帷帘,一脸震撼地望着万民俯首的场景,嘴巴微张,发不出声。
这样的场景,他活了大半辈子,还是头一遭看见。脑海中不由得浮现出四个字:万民拥戴。
李桓羡慕地看了一眼坐在车厢另一侧的严毅,却见对方只是一脸平静地安坐车内,似乎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场面。
“让孙公拟令,各县免除三月赋税,与民同沐天恩。”严毅掀起车厢前帘,朝侍立在輢上的一名书佐吩咐道。
这是他履任丹阳太守后的首道钧令,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在战争来临前的这个冬季,与民修养,既能巩固他仁德爱民的形象与声望,也能提振军民士气。
至于第二道钧令,当然就是设立郡朝,犒赏百官了。
郡朝是郡守的行政幕府,分文武两大体系。仅从郡朝二字,便可窥出几分郡守手中的巨大权力,已经到了能够设立‘小朝廷’的程度。
在这个小朝廷,他就是绝对的主宰。他征召的每一位属官,无论郡丞、都尉,还是诸曹吏、队率,自钧令颁布的那一刻起,便天然享有汉室法统的认可。不再是僭越自封,而是名正言顺地载入朝廷典册。
两道钧令一下,立刻引来治下官吏、百姓的一片欢呼。
诸文臣武将舍生忘死,跟着严毅辛苦开创基业,所求的不正是这纸钧令所代表的权力与财富么。各地百姓诚心拥戴,所盼的不正是钧令背后,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么。
两道钧令犹如天降甘霖,让每个人都甜到了心里。
当晚,严毅在府内摆下筵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