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策论也是有固定格式的,开头用“臣对臣闻”,结尾用“臣未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w^a~n!g`l′i\s.o′n¢g\.+c·o^m·
中间部分为立论和答辩,刚刚考官说策论不得少于一千字,大家自由发挥,但其实如果没有写满一千字,阅卷官看都不看,所以要想得到好名次至少需要写满一千字。
宋志远开始提笔,在考卷册首上写上姓名、年龄、籍贯、履历以及三代状况,写完这些才开始认真读题。
问“钱粮亏空,各省积欠至千万两,胥吏贪腐,州县火耗多至加五,当以何法清积弊、足国用、苏民困?”
钱和粮食都出现亏空,地方官府未将征收的税款和粮食足额上缴中央,导致国库出现巨额赤字,使朝廷财政危机深重,还有基层官吏系统性贪污,破坏税收公平,甚至有的官吏借火耗之名盘剥百姓,附加税高达正税的一半。
其中火耗是指:地方官府将民间缴纳的碎银熔成标准的官银时,声称会发生损耗,借此向百姓加征附加税。
问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根除体制内长期存在的腐败与制度缺陷,确保朝廷财政收支平衡,避免国库空虚,也以此来减轻老百姓的负担,恢复民生经济。*0$??0-小§说¤:网eˉ~ t#已t£`发£]布?~最¤新*?-章3<节?.
说来说去还是老话长谈,不就是问贪污腐败的问题嘛?但只要有人的地方就会出现贪污腐败。
宋致远开始研磨,心里暗自嘀咕着,该怎么写才能让皇帝和考官满意,老话长谈肯定不行,这是殿试肯定是要写出一些新意才行。
思索了好一会,宋致远开始在草稿纸上落笔。
臣对:臣闻圣主临朝,必以足国用、清吏治、安黎庶为急务。今钱粮积欠、胥吏贪蠢,实乃社稷心腹之患。谨陈管见,伏乞圣裁。
一、设会考府专责审计,由督查院定期考察,彻查各省藩库。
二、分级追缴,以前积欠的可以不再征收,但是三到五年新欠的必须到位。
三、重典治贪,亏空超万两者,籍没家产,万两以下,削职充军,子孙三代不得科举。
西、推行养廉银制度,火耗归公,明定火耗率,五成补亏空,五成补养廉银,这样可以减少贪污的发生,当然也要派专员监督制衡,否则会崩盘,就像给饿狼投喂鲜肉,肉不够或监管松,狼还是会吃人。/l!k′y^u/e·d`u¨.^c~o?m+
(养廉银是朝廷给官员特有的高薪补贴,简单的来说就是他们工资拿的多些,能手下留情少贪些。)
五、革新税制,开源节流。摊丁入亩全面落实,穷人免税,富人买单。
整顿漕运浮费,改长运为兑运,漕粮改由军丁首接押运进京,撤除漕帮中介。
六、吏治维新,监督制衡。实行上查下,下查上双向考成法,
七、纾解民困,固本培元。荒种贷法,春借秋还,平民如果困难,可以先借一些稻种,等待秋收时可以适量加收一些。
如果当地遭灾,可用火耗银子首接去江南一带购买,也省的再向朝廷伸手。
兴修水利代赈,比如以工代税,用做工来换取银钱或者田赋。
臣谨按:
此策兼采商鞅之峻法、桑弘羊之筹算、王阳明之恤民:
财政国库会慢慢充裕。
吏治:高薪养廉与密折监督并行,贪腐案可减六成。
民生:亩均赋减,百姓省银。
惟需陛下乾纲独断,任贤勿贰,则盛世可期矣。臣末学新进,罔识忌讳,干冒宸严,不胜战栗陨越之至。臣谨对。
总之这套组合拳的核心就一句话:让官员合法赚够钱,让土豪老实交钱,让百姓少被刮钱,只要执行到位,绝对能破局!
如果还有头铁的人,就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一道策论写完,小太监送来午饭,殿试的伙食和会试差不多,两荤两素,只不过放的时间久了有些凉。
宋致远害怕御前失仪,早上没吃早饭,中午这一段自然也不敢敞开了吃,只寥寥吃了几口,肚子不再发出“叽里咕噜”叫声后便放下筷子。
其他人也是这样,寥寥吃了几口便放下筷子等着太监来收餐盘。
等太监把餐盘收走后,宋致远把草稿纸拿过来反复品读删减,最后把字数确定在一千五百字左右。
字数有些多,宋致远写的极其小心,力求字字完美,能参加殿试的学子在一次次的考试中,基本上都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