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不容易熬到了第三场考试,宋致远只觉得全身酸痛无比,哪哪都有些不舒服,不是因为身上的不适,而是在这狭小的地方憋屈的,连早上起来想伸个懒腰都不行,想到还有两天终于可以离开贡院,回去好好睡觉休息,宋致远便忍不住的期待。·3*4_k,a*n′s¨h+u!.¢c\o~m_
第三场试卷考的是时务策论,主要考的是学子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解救方案的能力,题目都是当下朝廷面临的真实问题,比如:治水、边防、反腐、赈灾等等,考生们需要做到,引经据典、结合实际、文笔犀利也就说要结构清晰,逻辑严密,还要会拍皇帝马屁,但也要注意拍马屁的分寸,最后把问题回答上来。
就好比试卷上这题《论治理黄河水患之策。》
黄河年年决堤,百姓流离失所,朝廷问你该怎么办?
看到这个试题,宋致远只想说周夫子真乃神人也,不管做什么题目,都有夫子讲过的影子,虽不能说是一模一样,但只要照葫芦画瓢都不会出大错。
宋致远认真思索片刻,埋头写下,黄河水患的根子在于泥沙太多,河道越淤越高,可以使用束水攻沙法,“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此治河根本也。”
修理双重堤坝,首先遥堤:在离河水五里外修矮堤,发大水时让洪水漫进来,既分洪又能淤田肥地。·卡¢卡¨小.说¨网. ~更′新/最\快+
缕堤:紧贴河道修高堤,平时把水“勒紧”,让水流变快冲走泥沙。
前朝就有某某知府用了这一招,黄河安澜三十年,但后来官员偷工减料,把堤坝修成“豆腐渣工程”。
在建减水闸门,在险要河段,修活动闸门,水位涨到危险线就开闸门放水进蓄洪湖。
最后发动百姓们黄河摊上种柳树、芦苇,根须能固上,枝叶能编防汛麻袋。
再给百姓们一点奖惩制度,比如百姓种活十棵树就能抵上一天的徭役,提高百姓们的积极性。
最后总结束水攻沙之法,“实乃千古良策,然今之弊在官吏敷衍,若皇上严查河工账目,斩贪官以儆效尤,则黄河清,圣朝兴矣!”
八月份的建台省,燥热无比,号舍里滚滚热浪袭来,宋致远用细棉布沾了些水,洗了把脸,又把脖颈西周也擦拭了一遍,才觉得稍微凉爽一些。
看了这么久的试卷感觉眼睛疲劳,宋致远做了一套眼保健操,又开始继续落笔,后面是两道算学题,这是他的强项,比绞尽脑汁想着拍马屁的话好写多了,做了一上午的题目,脑袋思考的都要冒烟了,即使有雨伞门帘遮挡住大半的太阳也没有用。
幸亏他这么多年一首坚持慢跑和打太极,不然这九天考试不死也要去半条命,等到下午天不太热的时候,宋致远赶紧把绿豆汤给熬上,熬的厚实些,晚上还可以当晚饭,一举两得。#;?小D.说=,宅?? |=无+′°错_内2_容?
举牌去了一趟茅房,不可避免的看到隔壁的其他学子,一个个脸色苍白、脸颊凹陷、头油结痂、眼下发青,这要是大晚上看见能吓死个人,从茅房回来后,宋致远摸了摸自己的发顶,摸到一手的油,感觉发根有些痒痒用手指抓一下,一手指的油灰,闻上去更是酸臭无比,好吧,大哥不说二哥,自己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好,有人晕倒了。”
“快来人啊!”
瞬间原本安静的号舍立马嘈杂起来,很快前边就听到官差呵斥声:“不许说话。”
虽然不是发生在宋致远这边号舍,但也能大概猜出发生了什么,宋致远叹息,都坚持这么久了,在坚持一天乡试就结束了,结果这个时候居然中暑,不知道这名学子醒来后会不会崩溃,还有更倒霉的就是在考场内生病,希望这位学子如自己想的那样只是简单的中暑,要是更严重,只能听天由命了。
这个考试守则里面有说过,除非人死了才能从墙上抬出去,只要还有一口气在,就必须留在贡院里,哎,只能说古代的命没有科举重要,人命太不值钱。
唏嘘了一会,喝了一大碗绿豆汤,宋致远开始继续做题,第三场试卷只还剩下两道诗赋题没有做,他准备今天把题目做完,明天首接抄到试卷上,然后好好做一顿饭犒劳一下自己,再睡个好觉,后天一早出考场,也不知道爹这几天想自己了没。
头脑里事情多,一旦想到家里就有些控制不住想到家人,宋致远晃了晃脑袋,用细棉布沾水擦拭了一下额头继续答题。
题目《赋得“夏云多奇峰”》
要求:五言六韵,每联需含一比喻,禁用“雷”“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