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点文学

繁体版 简体版
顶点文学 > 穿越知否,我为襄阳侯 > 第38章 宫中生变

第38章 宫中生变

陪着赵曦说了一会话,王尧臣和王大儒便走进了学堂,众人纷纷落座听课。搜索: 今晚吃鸡 jinwanchiji.com 本文免费阅读

后来,朝臣们又上了几次劄子,希望赵祯能从朝中子弟中再选出两人来,补足那十人的空缺。

可赵祯呢,一直都压着没有批,理由也很简单,说是近日宫中变故太多,以后再议。

其实啊,他就是用这两个位子钓着这帮文臣,让他们乖乖听话,少给自己添堵。

后续顾鹤在宫里的日子,便也过的挺顺遂的,该读书就读书,该练武就练武,也没谁再敢跟顾鹤甩脸子看。

整个庆历六年,便再没有发生什么大事,唯一值得说道的,就是这一年,范仲淹为好友挥毫泼墨,写下了那篇横空出世的《岳阳楼记》。

这篇文章一经出世,很快就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了汴京的大街小巷。

王尧臣和王大儒都在自己的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析过这篇传世佳作,并让顾鹤这些人,一一都要写份观后感来。

当然,这篇后世奉为经典的文章,在如今得到的也不全是褒扬,依旧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其中做为质疑主力的,正是欧阳修及其好友尹洙。

他们认为这篇传记中大量使用骈赋句式与抒情语体,偏离“平实朴素”的文风要求,不合古文规范,调侃应该称之为“传奇体”。

但不管有人怎么反对,其末尾总结纲领的一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注定了这篇传记的地位。

另外也正是在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小事,那就是顾廷烨风流阵里急先锋的名头,也开始流传了出来。

要知道,今年顾廷烨也才十一岁,能去青楼楚馆干什么。

为此,顾鹤还特意找顾廷煜提了个醒,让他关注下这件事。

本意是想让他,能借此了解到小秦大娘子,那看似贤良淑德表象下的龌龊阴暗。

只是这家伙一副乐得其成的架势,浑然不在意这个名声逐渐败坏的弟弟。

转眼间,连庆历七年也悄然过去大半,顾鹤的日子过得那叫一个四平八稳。

然而,年末时分,一场突如其来的起义却打破了这份宁静。

王则在贝州发动起义,攻占州城后,竟自立为帝,国号“安阳”,还自称“东平郡王”,任命张峦为宰相、卜吉为枢密使。

但大宋此时正值巅峰,这场起义不过是藓疥之疾,根本不足以撼动大局。

本来按照赵祯的想法,只想派一名文臣前往贝州,剿抚并用将起义平定就行。

可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一年宫里又添了两位公主,喜上加喜,让赵祯皇帝心情大好,决定要给老侯爷再加些恩赏。

于是,索性将这份必胜的差事交给了老侯爷,让他去打下这场胜仗。

这可把顾偃开这个实权侯爷都羡慕坏了,心里直痒痒,其他人就更别说了。

纷纷请旨就想要加入其中,去战场上分一杯羹,即使自己去不了的,也想把族中子侄塞进去。

顾偃开其实也想如此,只可惜老大顾廷煜年纪倒是合适,拖在了身体上,老二顾廷烨才刚十二,放进去着实不像话,他多少还要些脸面。

为此,顾偃开还狠狠教训了顾廷烨一顿,责令他乖乖练武,别再到处瞎晃悠。

这请托的人络绎不绝,亲朋故旧纷纷涌向襄阳侯府,使得侯府门前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老侯爷心里明白,全部收下是不可能的,但全部拒之门外也不行,他还想给顾鹤多留些人情呢。

无奈之下,老侯爷只得硬着头皮去找赵祯请旨,他精挑细选了一些有真才实学之人,准备充入军营。

赵祯皇帝也算给面子,爽快地答应了老侯爷的请求,配合地将这件事办得妥妥帖帖。

如此一来,襄阳侯府既不得罪人,又收下了这份人情,皆大欢喜。

而在这份名单当中,顾鹤就发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忠勤伯府嫡次子袁文绍。

以无品阶的进义校尉寄禄官入军,可以看得出来,忠勤伯府在汴京是真的没有什么牌面,连个品阶都没混上。

不过想想也的确是,这么些年顾鹤在乾元节上,就没怎么见过忠勤伯府的人,圣眷差成这个样子,想有牌面也难。

只是提到他了,倒是让顾鹤联想到了盛家来,也不知道他跟华兰定亲了没。

老侯爷见顾鹤盯着名单发呆,好奇地凑过来,眯着眼睛望了望,问道:“怎么,你跟这个袁文绍有过交集?之前怎么没听你说起过?”

顾鹤笑道:“有过一面之缘,父亲既然选了他,想必他的能力应当还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