咯咯!咯咯!
嘹亮的鸡鸣将南河府自沉睡中唤醒。
落脚在城中各处的学子们提着考篮三五结伴陆续出了门。
当日头照在青砖黑瓦的试院,第二场考试正式开始。
“赋得“雁塔题名墨未干”得“丹”字?”
望着第二场的题目,陆清河陷入了沉思。
这题目乃是取自京都大雁塔题名的典故,原作描绘科举中第的荣耀时刻。
而考生则需按规定以平水韵“寒”韵,用“丹”字为韵脚创作五言六韵试帖诗。
沉思良久,陆清河这才在草纸上慢慢落笔。
几经酌字斟句后,才最终确定下来,开始向试卷上誊抄。
“嗯?”恰巧巡检到此处的魏良微微皱眉,没想到陆清河这么快便落笔了。
于是,悄无声息的走了过去。
但见草纸上几经修改的有些杂乱,但字体却是苍劲工整。
那首五言六韵的试帖诗,更是一气呵成。
【赋得“雁塔题名墨未干”得“丹”字】
御笔传金榜,群贤谒圣丹。
凌云登雁塔,泼墨署名端。
墨润苔痕碧,风摇塔影寒。
才沾仙露重,已觉御香残。
姓字标青史,声名动玉銮。
他年回首处,犹忆此中欢。
望着陆清河的试帖诗,魏良瞳孔紧锁,心中不觉逐字逐句分析起来。
先以“御笔传金榜,群贤谒圣丹”来破题,起句写天子钦点的金榜发布,众多贤才入朝拜谢皇恩,展现科举揭榜时庄重盛大的场景,奠定荣耀基调。
又以“凌云登雁塔,泼墨署名端”来承题,描绘新科进士意气风发登上大雁塔,挥毫泼墨在塔壁上题名的画面,突出得意与自豪之感。
再以“墨润苔痕碧,风摇塔影寒”入题,细致刻画题名时的环境,墨汁浸润着碧绿的苔痕,微风中塔影摇曳,增添诗意氛围,呼应“墨未干”。
并用“才沾仙露重,已觉御香残”铺展,以“仙露”“御香”暗喻皇恩,表达进士们受皇恩眷顾,同时暗含对荣耀转瞬即逝的感慨,使情感更丰富。
而这“姓字标青史,声名动玉銮”直接让整首诗得到升华,强调科举中第后,名字载入史册,声名远扬至朝廷,凸显科举对人生的重大意义。
最后用了“他年回首处,犹忆此中欢”,以想象未来回望此刻的场景作结,点明这一荣耀时刻将成为人生难忘的欢乐记忆,余韵悠长。
妙啊!
虽不及他那首【山行】的佳作天成,但这等诗作水平,怕是府学那群学生都难以相比。
呵!若是他将来能通过院试,倒是可以招进府学来。
魏良这样想着,抚须悄无声息的继续巡视去了。
时间在众考生专心作答中悄然流逝。
第二场的试贴诗作答进度明显快于第一场的贴经,未时便已经全部作答完毕,试院的放排也提前了许多。
陆清河三人又去夫妻面摊吃过烩面后才回到汤府。
原以为汤婉婉与小桃会拦在后门,可这次并没有。
终于放弃了吗?
陆清河心中微微松了一口气,倒不是他不喜汤婉婉,只是并非同路人,至少如今不是。
便如他记忆里现代那句话,女人只会影响拔刀的速度。
思绪至此,陆清河不由想起洛萱以及那离别一吻。
似乎......他遇到的女子,都不是同路人!
不知是不是他纷扰的思绪扰乱了天气。
傍晚时,天空淅淅沥沥下起了蒙蒙细雨。
这雨持续了许久,直到他们第三日进入考场都没完全停歇。
好在并不影响出行,反倒为匆匆进入试院的众学子平添了几分美感。
“今日考题,孟子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然今北蛮犯边,烽火频传,岂仁义不足恃而必以武备御敌欤?”
随着第三日的考题公布,众学子纷纷皱起了眉头。按照往常的情况,这类关于时政的考题一般不会出现在府试。
而这类题目,也是学子们既渴望又担忧的类型。
渴望在于可以借机展现心中抱负。担忧则是回答的稍有差池便会前功尽弃。
陆清河反复读题数遍,还是苦笑摇头。
当今大庆朝重文轻武,导致文风鼎